<h1>买活 第449节</h1>
这样的厂房,出现在山坳中,会给巽山村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这是王老三一时间计算不出来的,而这边,他还没收拾好心情呢,便听到了又一个消息,让他一下就从震惊中惊醒了过来。
“喂,你们今日既然来看热闹了,想必是已经把苗栽下去了吧?”
说话间,又有一个管事走过来,对他们高高在上地说道,“既有几日农闲,你们有力气的,要不要来工地上帮忙——我们除了给工钱之外,还给管饭,有谁愿意来的没有?”
来工地帮忙——给钱?管饭?
大家面面相觑,倒不是不愿,只是这消息来得很意外,一时间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得人群中有个汉子排众而出,一边搓手一边忙不迭答道,“愿意,愿意,小人王三,愿意来做工,为、为大人们分忧!”
第947章 分家!必须分家!
王老三到工地来做苦力的想法, 最后还是实现了,但却并没有那样容易地实现,因为虽然当时在场的人不算很多, 而且个个愿来,似乎足够供应上工地的需求,但很显然当天没去的农户也是很情愿为工地干活的——他们为了和那天在场的幸运儿竞争, 还愿意把价钱降得比这些人更低呢!
主动降价已经出现了,那天在场的农户则立刻抱团起来,决意要维持正常的市场价格以及他们的这份零工,一场械斗一触即发,而工地上也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大家回去之后,哪怕约好了不漏风声, 但这怎么可能真的完全不走漏呢?第二日, 工地里就围满了人,大家原本不来看这个热闹的,现在也来了,都要来应聘做苦工,山坳里大概汇聚了几千人, 王老他们走的那条小径,两天功夫就走成了堂皇大道,别说路两边的灌木丛了,便连陆上的草根都被人拔光了, 蛇什么的更加没有,这条路白天黑夜人来人往的,沾了人味,业已是百兽辟易,精明的野兽早就远走高飞, 生怕自己被捉去当了谁餐桌上的加餐。
“这苦工的活,每日里也不知道有多少,都是排队来领,运完了拉倒!按筹来计数——也不可能给谁留着!”
人这么多,工地也担心出事,外地来的管事班,舍得从‘仙彩房’(就是那个彩色的钢铁房)里出来了,拿着一个带了长长线的喇叭在那里说话,那声音之大,吓唬得一帮人齐齐后退,差点就踩踏起来。很多人在远处都立刻跪下来参拜——说实话,虽然归属于买地也有一二年了,但倘若不进城去赶集的话,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识到仙器,真正地树立起自己正被仙人统治的认识哩。当下打心底浮现的那种畏惧、激动,虽然晚来了两年,但却也是实打实的,很多人现在都是直后怕,认为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驻村干部阳奉阴违,对买地的政策,不积极不主动,说怪话,私底下不以为然,鼓动亲戚不分家……这些罪状只怕都被仙人看在眼里,死后是要遭报应的!
倘若是别的工地,要说不留活,昨日自以为得了先机的那些百姓,就是要闹起来的,这就又是个打架的由头,但受了工地的震慑,在仙彩房和这仙力喇叭面前,可没人敢炸刺了,都是老老实实地听着管事们摆布,“你们各村的主任有没有来看热闹的?”
这倒是没有,不过,这些百姓是可以传话的,管事们便让这些百姓回去给各村主任带话,第二天主任们带队来了,和管事班一起钻到仙彩房去开了一个多时辰的会,出来宣布商议后的解决办法,“每日的活也就这些,大概就够百把人做的,人多了,大家分那点钱,还不够来回路上消耗的力气,我们也供不起饭。你们呢,更是白白地消耗了时间,别耽误了农事!”
“这样,各村出十个人,一个人做几天,这我不管,反正各村出十人,就靠村里的条子到我这里来换工牌。有工牌的人才给结算筹子,名额要有调整,加了减了的,之后都会再说。也是凭工牌和筹子去吃饭的,其余时间来看热闹的人,不管饭,也不能越过我们的工地围栏线!”
这个分配的办法,是很公平的,大家也无话可说,更不敢闹事,回到村子里以后,主任宣布的内部分配方式就更公平了,“每日里轮换,太辛苦了,等于日日都有人要走几个时辰的山路,就分日一班,各户轮着出人,横竖现在春耕也完了,是个小农闲,家里的壮劳力便走开日,也耽搁不了多少,有什么细碎活,家里堂客细伢,老爹老娘相帮着也就做完了。”
这是事实,一年下来,真正需要下死力的耕种环节,大概也就是春耕犁地,收割晾晒的时候,非得要壮劳力才能犁得了地,尤其是没有牛的人家就更是如此了,再一个稻子收割了,翻场、推磨什么的,也需要壮劳力出手。其他时候的农活,妇孺倒也做的过来,就是辛苦些罢了。不过,只要有钱赚,辛苦几日又算得了什么呢?当下,各家都说曹主任这法子公平,没有任何说道——曹主任还额外宣布一点,“村子里有立女户的也参与分配名额,除非自己不去!”
这话其实是白说的,因为迄今为止,巽山村还没有独立的女户,主要是农活沉重,单一个女娘肯定撑不起来,不过,曹主任却不会因为村里没有就不说这个,历来宣布什么政策,都要带女户一嘴的,众人早已习惯,于是曹主任就拿了村里的黄册出来,按户宣喊,叫各家至少都出一个代表,抓阄来定顺序。
这一下,社祠前头更是人头攒动,大家都喜气洋洋兴奋不已,没去过工地的,也在向去过的来打听工地的神奇,就算有人的神色不太好看,也被忽略了过去——这事儿对所有人都是好处,却偏偏对不肯分家的那几户来说是吃大亏了。就说王老吧,他家里兄弟七个,最小的也成年了,却都没有分家,这要都分家了,就是七户轮着去,如今就一个名额,这岂不是吃了大亏么?!
这个分派的办法,其实明摆着就是要挤兑不肯分家的那几户了,不然,是不是可以用另一种分法,比如说按成年男丁来分,想去的都能来抽签?这不也是公平的么?真要说道起来,也不是不能论一论理,只是王家这会儿却不敢出头了,再看村里不肯分家的另一个大户郭家,彼此拿眼神对着,都算是看明白了对面的心思:这都指着对面说话呢,自己只想敲边鼓。没办法,这做工的名额如此宝贵,谁都巴不得少个人来抽,今日闹起来,曹主任是巴不得的,当下就把你抽签的阄儿拿掉,各家都只会叫好,这村里百十户人家,虽然不乏亲戚,但关系到自己去工地的机会,谁会帮着出头?心底不暗地里称愿都算是好的了!
要说再往大里闹,把家里的男丁都叫到社祠这里,靠声势压人,这就更愚蠢了,王家人丁兴旺,成年男丁也就是八个,余下第代,那都是起哄用的,八个人对上左邻右舍那是占了优势,可现在满村人都在,又算得了什么?这么一闹,曹主任正好把人都锁起来,到时候还能不能回得来,这就不好说了!
这其中的道理,王老是门清的,可郭老五也不笨,都是好算计的精明人,你也不起头,我也不起头,这个机会就错过了,各家都来了人,用拼音写了自己的名字,沾墨水按了手印,丢进签桶里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从前农户大字不识得一个的时候,抓阄就得按手印来抓,不然,岂不是抓阄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就算是都按了手印,也还有疑神疑鬼的呢,也就是现在大家都会写字了,至少认得拼音了,对于抽签的结果大家也都更信服起来,不然,就这样的小事都少不得要生气打架的。
抽完了签,各家都喜气洋洋,得了头彩,拿了个一号的张家人,立刻就公派出他家老二来,张家是两男一女,老二十八岁,按买地的规矩刚成年,老是个姑娘,他们的选择不让人意外——老二也到了快说亲的年纪,攒点私房钱,出去见识见识都是该的,没准在工地里干活卖力些,就有哪家看上了,把姻缘线给牵过来了?
“你们这十人都留下!”
每班十人,村里103户,说起来一个月也能轮一次的,不算是难等,当班的那十人要跟着曹主任学些规矩,“免得到了工地惹人笑话,跌了巽山村的脸面”!众人一听,都觉得有理,也不愿意走,都是跟着学。唯独王老心情十分抑郁,跟他爹和几个兄弟一起,悄没声息先回家里了。
到了家,阴着脸都不说话,王老径直回了自己屋里,其余兄弟都去挤着在堂屋门口打探,王老媳妇本来就在屋里,见他神色不好,站起身先走到门边,踮着脚眺望了一会儿,这才回来低声问,“抽了个尾签?”也不知是从哪听说的,就这么一会,她已经知道了抽签的事情。
王老瓮声瓮气道,“中不溜吧,六十多号——”他烦躁地在床上转过身来,枕着手臂望着黑黢黢的屋顶,耗子正在棚顶上跑呢,大白天的也是悉悉索索的不消停,王老打心底忽然好奇,这水泥房也会有耗子吗?
“那你这……”老媳妇心里显然也有事,她小心地刺探着丈夫,看看两下的心事能不能合在一块,“是爹把差事给了老五,你心里不爽快了?”
兄弟八人里,成亲的四个,还有四个没说亲的,和张家的思路一样,倘若老头子让老五去工地,也不算是没道理。只是那样的话,王老前几天就相当于白忙活白筹划了,心里不痛快那也是当然的——你看,曹主任这阳谋便透出歹毒了吧?一户一班,挑拨着家里便不消停了,尤其是大户,这矛盾是无法调节的,譬如说老张家,这一班是老二去,下一班可以轮老大啊,再怎么样,那么大的水泥房子盖两个月是要的吧,盖房子少不了苦力工,两个月,张家能轮两班,这是可以调节得过来的,可王家这怎么搞?八个人,难道指望工地盖八个月的房子?
这工地能不能盖八个月,其实谁都不知道,也没准儿呢?因此,老媳妇想的还是劝解为主,她指望的是轮第五班——头四班,给没说亲的四个小叔子去,无话可说,但第五班应该由老去吧?这苦力的机会可是老先给家里争取出来的撒!当然这话不能由她来和婆婆讲,得要老去公公面前争取,因此她今日格外小意,坐在床前低声絮叨,就怕丈夫又怎么被公公说了几句,就以大家为重,把这个机会让出去,自己甘愿排到最后去了,这也不是没发生过。
“别叽歪了,不是这些事!”王老心底不痛快,对媳妇也不怎么客气,打发她去看孩子,“天都黑了还在外头野,你去喊一喊!”
见他媳妇充耳不闻,还在磨缠,他这才不耐烦地说出了心底话,“我是在想……老和曹主任这么作对,也没意思得很!迟早是要分家的——这苦力活也罢了,不去就不去,不过就是几百块钱吧,多了上千,能上万么?可看了水泥厂那个大小,工人不会少的,难道都从外地过来不成?他总要人去做小工的吧!”
“就算小工也从外面来,那看门打更的,扫地的甚至是担粪的,管厂里自留地种菜的……难道就都是外地人了?总得在村子里招几个的!到了那时候——”
“到了那时候,这可就是长长久久的铁杆庄稼了!”
铁饭碗这个词儿,现在还没流行开来,铁杆庄稼倒是应运而生,被老媳妇脱口而出,她捂着胸口,有点喘不上气了,“这可不假,这可不假!这个活儿若能谋上,咱们也就算是跳出农门了!可——可——哎,当家的你说得对!这个家是该分了!不能老指望着给起屋子的事!”
道理是明摆着的,到时候就算有了岗位,按曹主任现下的态度,能轮得到不分家的老王家么?一直以来,不分家态度最坚决的老公母,立刻就改变了自己的念头,不再提‘起屋子’了——这个说来也是王家内里的一些小恩怨,他们家屋舍有限,这祖屋肯定是要给老大继承的,但因为翻建时兄弟们都出力,还扩建了,老二就说好了住在祖屋西侧新扩建的两间屋子里,和祖屋用一个院子,这样将来也能一起奉养父母。
到了老以下的兄弟,当时就说好了,也是一起出力,建屋子在附近住,这几年就大家都在祖屋里挤一挤,因此,这个承诺没有兑现,年纪最大出力最多的老夫妻是最不愿意分家的,毕竟到了分家的时候,一句没现钱,没屋子的几兄弟都分是不够的,对他们也就谈不上什么补偿了,这亏可就是吃得结结实实。
可这会儿,在招工前景的诱惑下,这点损失却又不值一提了,老媳妇的脑子也飞快地转动了起来,她完全坐到床榻里,挨着丈夫身边,甚至大胆地推了推他,压低声音问,“哎,要不你今晚就去找曹主任谈谈心,说说自己想分家的念头——再问问他,倘若我们这个月分家了,那……能不能按新分出来的户数重新抽签,把我们兄弟也单立出来,算作单独的户数?倘若可以的话,咱们和兄弟们一说,恐怕他们也没有不应的道理,大家一起去爹面前讲讲,这个家可不就分成了……”
第948章 换户,必须换户!
王老三公母这俩人, 在村子里名声不算太好,男的格外霸蛮,讲理的时候少, 爱放狠话, 连自家兄弟有时都不敢怎么逆着他的性子, 女的呢,看着是小意儿, 说话和蚊子叫一样, 都不怎么抬头看人, 但却憋着一肚子的坏水似的,听他们妯娌讲起来,很会在背后怂恿老三。这么说来, 好像老三的那些行动, 全都是妇人短见的缘故, 也就很少有人能想到, 其实王老三只是貌似无谋,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响亮着——也是个一肚子坏水的主。
可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奇怪, 反而是那些忠厚老实被夸奖的人家,自个儿的孩儿常常吃亏, 这样一对不讨喜的夫妇,却往往能把日子过好。王家分家的事情,在王老三的推动下很顺利地就办下来了——原本他们家分不了,主要就在于他们夫妇觉得吃亏了,非得把好处捞回本了才甘愿分, 再一个老人也不愿意分,两边的意愿合在一起,家里别的兄弟就算还有什么意见, 也就通通咽下肚子,不敢讲了。现在王老三想分家,又和曹主任那里说好了,家里也没人敢坚持不分,就连他父亲见孩子们都是这个态度,也就软化下来,只是让大哥、二哥以后要多帮扶兄弟们——他不分家,也是惦记着要给孩子们都说亲了,借助几个哥哥的力气,把小儿子的房子至少安排出个眉目来再想分。
不过,现在有了去做工的诱惑在,这点子渺茫的好处也就显得没那么要紧了,王老三又直接去曹主任那里过了明路,得了准话来——这本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曹主任这么安排,那就是为了逼他们分家,只要王家肯分家,必然会投桃报李给点甜头,分家后把新户数算进来的事情,他立刻就点头了,只是有一点,新户数就不重新抽签了,而是在签尾再排出顺序来,后续各家有分家立女户的,也是这样,原来的签位就还保留着,什么时候分,什么时候加到最后去。倘若这一轮排完了,第一轮都开始了你们家才分的,那就要等到第一轮尾了,若还有活的话,再叫他们去做了。
这个规定,也照顾到了已经抽签了的各家的利益,虽然如此一来,一轮时间要拉长不少,但这巽山村里的事情,倘若是王家和曹主任共同支持的决定,那就万没有推不下去的道理。各家嘴里犯点嘀咕罢了,当面锣对面鼓去闹事的,还真没人敢,最多是说点儿酸话,“现在王老三和曹主任一个鼻孔出气,以后村子里还有谁敢说话?才打死了老村霸,这新村霸不就又出来了?”
话是这么说,可你要问王老三,人家现在也早不把这村霸当成理想了,满心都是琢磨着该怎么往水泥厂那儿去靠,正巧,这时候也是农闲,王老三得空就去工地那里看热闹——和他一样时不常过去一趟,簇拥在围挡线外的农户还真不少,十里八乡不乏有走两三天山路过来看稀奇的,都认为这工地比大戏还好看,哪怕是轮不上做工,去走一遭也算是增长了见识。甚至巽山村以及其余村落,和王家一样刚分家,要起房子的汉子们,还带了婆娘来一起看,说是把这个厂房的盖法学一学,看看自家的房子能不能跟着一起起,还有人胆子贼大,居然在问砖价——就好像能花得起这个钱似的!
不错,王家并不是巽山村唯一一个分家的,在王家分家之后,郭家可承担不起这个压力了,不敢做村里唯一没分家的那户,紧跟着也分家了,除此之外,还有些本来家里两兄弟的,这种曹主任倒不强求他们分的,现在也分出来了,就是为了贪这一个号的便宜——反正本来迟迟早早也是要分的。又有些当龄的大姑娘,因为买地的政策还没成亲的,想要占这个便宜,也去立女户,倒忙得曹主任团团乱转,眼角眉梢都是喜意。
而这些分家的人里,尽管有许多人都是说着,只是为了蹭政策,财产先不分,但须知道,这人世间是没有假分家的道理的,那些被分出来过活的小年轻,即使接受财政上暂时不给分的说法,但心里也自然而然地会开始给自己谋划:自己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布局……分家后,混小子一夜长大,知道上进,知道为自己盘算的例子可不少哩。
“建砖房……花费眼下自然是高昂的,因县里的砖窑还没建起来,等建起来了,倒是还好,按南边的水泥、砖块价格,起一个三间砖瓦房,矮矮小小的,水泥抹面,将够住人的那种,里外里连工钱你准备个一万五是足够的——十五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