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说,一切仍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是……有意而为之?
第1035章 金枪鱼、鱼子酱和小蛋糕
“茉莉花, 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甜美清脆的声音, 叠在一起, 分做了好几个声部, 彼此交叠,哪怕没有喇叭在前,这样深得章法的合唱, 依然令人心旷神怡, 禁不住摇头晃脑, 完全沉浸在了《鲜花调》那优美的旋律之中,很多从小哼唱这首歌长大的江南嘉宾, 甚至认为这样的合唱, 要比从小听闻的民间唱法, 不知道悦耳了多少, 纷纷点头赞扬,叹道,“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这不愧是仙界的技法!这样的声乐, 哪怕是天魔妙音都不足以比拟呢!”
“真是悦耳至极……这国宴要是永不散场就好了, 别的不说, 就是这文艺汇演, 我真是能天天看同样的节目也不会腻味!”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相对于心事重重的买地高级吏目,很多外番的宾客, 他们的心思反而更加单纯,更能享受眼前这无上的欢会:吃食上的震撼,都已经说不完了,如果说在自助餐厅,已经接受过的那种波动,叫做震撼的话,国宴的供餐,给大家带来的感受,那该怎么形容?叫做险死还生?品尝的时候惊讶得快死过去,缓过来了以后,犹如新生,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和以往一样了?
正餐热菜什么的,其实还有一点罐头菜的味道,只是用料更加名贵一点,比如说海参罐头、春笋罐头,用料都非常的上乘,对于远方的国宾来说,很多都是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的东西,还有来自北方的大鳇鱼、飞龙罐头,这和南方的春笋、鲜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恰当的烹饪,给很多外宾味蕾上非常丰富的刺激——
就这么说罢,来自建州的童奴儿,还是第一次吃到天梯火腿——笋片夹火腿,浇了蜜汁,做成咸甜口,这是北方人难以想象的做法,但细品之下,咸甜两种味道互相激发,又有火腿、鲜笋彼此的鲜味从中调和,他居然也能感到可口,并且在仔细查看了菜单上的文字介绍之后,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并且和被安排坐在他附近的占城国主,用汉语熟练地交谈起来。
这在从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就不说食物上的不可能了,语言上的不可能更是不可逾越的天堑,或者说,用坐在另一桌的洋番们,正在用汉语向高丽国王世子介绍的传说故事:巴别塔,神用语言把人分成各个族群,让他们无法同心协力,战争和仇恨就此诞生,神的权柄因此也重回安全了。
“毫无疑问,现在我们的新神正在重修这座高塔。华夏的汉语,是她选择的塔身,当这座塔封顶的时候,一个人就能从欧罗巴的故乡,奥丁的冰雪与烈火之地,无畏地航向远方的华夏,沿途不必担心有一个港口无法交流,有一个港口会仇恨地对待一个善良的远航者……”
这听起来也一样不可想象,不过,不会比领地上甚至能看极光的建新之主,和四季如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冬储粮的近热带国王,毫无障碍地谈笑来得更荒谬了。单单是这一幕,就是买活军丰功伟业的最好体现——
买活军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推行汉语,他们的苦心没有白费,现在,成果已经完全展现出来了。国宴上所有来宾都可以无障碍地用汉语交谈、阅读,可以说至少,这座新的巴别塔已经有了塔基,很多洋番都认为,哪怕谢六姐不承认——哪怕她如自己所说,在天界也只是个普通人,在她达成这个成就的那一刻,她已经完全超凡脱俗,开始了自己成神的伟业了。
光是这一幕,就已经让人为谢六姐创下的局面头晕目眩了,更何况除了这种精致而新奇,融合了世界各地的国宴风味之外,还有一些配菜,不经意地就让某些外宾吃惊得大声嚷嚷了起来——就比如说,宴席上作为佐酒的小菜而供应的鱼子酱,就让洋番们大惊失色,包括罗刹国的使臣迪米特里,也大喊起来,“这东西非常珍贵,价格甚至超过等重的黄金!”
但是,这种超过黄金的小食,在国宴上,可是不限量地大量供应那——没有人能评价它的滋味有多上等,因为所有人从前都没有品尝它的荣幸,这东西就算在国王的餐桌上也非常少见,说实话,也就是出席国宴的欧罗巴洋番,身份都比较高贵,如果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哪怕是阅读了菜单,也不会有什么反应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什么。
“嗯……”
一听说这东西这么珍贵,而且还不限量,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各桌消耗鱼子酱的速度都加快了,在小饼干上,搭配着一小块鲜奶油,黑褐色的鱼子,被连续不断地送入口中,大家都满面虔诚,发出似是而非的感慨声,仿佛都品尝到了这东西的妙处,至于真实的感想,是否能够吃惯那股子腥气……那就不好说了。最重要的,不是它的珍稀吗?大家都能有所感觉,这东西绝对是天界的货色,又有谁不想借机多领用一些仙界的妙点呢?多沾一些福气不也是好的吗?!
哪怕是心事重重的买地大吏目,听到洋番那里传来的消息,知道这东西有多昂贵了之后,也不由得增加了品尝的频率,一边走神,一边细品,两不耽误,对她们来说,从前能够时常吃到六姐仙库下赐的好日子,早就结束了,现在偶尔开会的时候,能得到六姐抓的一把糖果,都要稀罕个半天呢!
“你说什么?这个是——金枪鱼?”
不得不说,欧罗巴人如今的确是混得相当不错的,华夏下来,就属他们了,起码这些人算是吃过见过的,不像是其余乡巴佬,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有多珍贵——就说又一道小菜,‘橄榄油浸金枪鱼’吧,也是洋番偶然仔细钻研菜单之后,惊呼着嚷出来的:“金枪鱼!这是珍贵又滋补的海鱼!比任何海鱼都要难得!”
这个东西,比鱼子酱相对要普遍一些,至少很多洋番使臣是吃过的,他们认为买地的金枪鱼罐头,质量非常上乘,不过,在其余海物上,他们就比较逊色了,有一道冷吃螃蟹腿,蟹脚其大无比,几乎让很多人怀疑这是蟹妖法体,这一次,是东瀛使团中,来自松前蕃的使臣辨别了出来,“这不是虾夷岛北面特产的一种雪蟹吗!当然也非常的珍贵,虾夷人把它的壳晒干后,贩卖给商人来做装饰……啊,但这蟹脚要比那个更长一些,滋味……滋味就不清楚了,这东西很难保存,而且在海域中也比较少见。一般只有靠海地区的财主能吃到它,如果超过一天没有卖掉,那渔民就会自己煮来吃。”
的确,蟹的保鲜似乎比鱼还要更棘手,这是靠海地区普遍的常识——有件事情,说来可笑,那就是很多生活在沿海的南洋国主,也没有吃过什么鲜活海鲜,他们普遍经常吃的是河鱼,总有一股挥不去的土腥味,需要放大量的香料来遮掩,对于海鲜,更倾向于将它制成鱼干和鱼酱,作为配菜使用。
理由是特别显然的:比起有水就能活的淡水鱼,在南洋的天气下,海鱼落网离水之后,腐败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做任何处理,最多维持到靠港而不明显腐坏,但从港口到城里还需要半天的时间,这种很容易吃坏肚子的食材,不可能出现在贵族的食谱里。渔民捕鱼之后,一般也都会立刻腌渍、晒干,一般不会贩卖鲜鱼,拿回家自己吃倒是可以的,卖给达官贵人,吃出问题,这是在给自己找事儿。
这些海鱼,让他们都叹为观止,就更不要说那些内陆的宾客了,鞑靼人非常的着急,因为他们的特产好像大家都非常了解了,这让他们失去了指点什么小吃,侃侃而谈,引起惊呼的机会。同时,他们对于这些被人说道的美食,也有点儿难以欣赏,鱼子酱又咸又腥臭,金枪鱼也是,油腻腻,咸得厉害,螃蟹呢,这是体面的鞑靼人绝不可能吃过的东西,吃在嘴里冰冷的,好像才从雪地里拿出来不久,入口很不舒服——感觉一吃就要被冰得拉肚子,他们不能接受咸味的冰点,但看着其余人都满脸赞叹地在享受,不免也左顾右盼,异常地着急起来了。
“哎呀,哎呀,这蛋糕做得多好,多细腻啊!这个奶油,多么精致,多么香甜啊!”
他们只能一再地赞美着,念叨着餐后被端上来的点心餐盘,以便提醒大家,鞑靼人的炼乳,之前还出过好一阵风头,不过,这种心思没有得到大家的体谅,因为总的说来,大家还是认为蛋糕是欧罗巴那边传来的点心,这个话题的中心,还是欧罗巴人,很多其余地区的洋番,都想让他们品鉴一下这块蛋糕是否也有什么和鱼子酱一样,让人应该赞叹仙界的优点——不怕国宴太奢华,怕就怕自己茫茫然吃了一顿饭,什么也感觉不出来,就知道好吃不好吃了,回国之后,别的使臣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就显得自家的见识短浅,来了买地,也和没来差不多了。
“这是蜂蜜蛋糕……有强烈的蜂蜜香气……”
欧罗巴的宾客们,倒也不负众望,用几句话就杀死了比赛,他们的表情还有点儿无辜,“这不就足够了吗?这个蜂蜜多得几乎都要把蛋糕完全地湿润了……你们对这一点的麻木,好像蜂蜜在你们的家乡十分常见一样?”
惭愧!这完全是没想到的角度,仔细一想,的确,蜂蜜虽然不说珍贵吧,但也的确难得,能够如此豪奢地挥霍,难道不能体现出天界的富饶么?只是因为买地这里,白糖实在是不贵,甜味越来越普及,搞得蜂蜜好像越来越可有可无了似的。
不过,蜂蜜蛋糕被鉴定为天界出品,还是因为糕体委实是相当的细腻,而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清香味,这都是现有的面粉和油脂达不到的效果,大家对蛋糕的用料也感到很好奇,反而是华夏那边,有一两个人居然还发出了荒谬的感想,挑刺的味道实在是太明显了,‘太甜了’——这话说出来都让人发笑!什么叫做太甜了?这世上没有一种食品可能太甜,只有不够!
食物这块,大开眼界的地方还多了,因为每晚国宴菜单都不同,所以每晚都是全新的期待,让人不断重复地感到买地的伟大、莫测、广博甚至有那么一点儿的,轻微的恐怖——不是买地有什么邪恶的地方,而是这样轻描淡写地展现出来的,彼此之间那越来越大的差距,不能不让落后一方心中生出畏惧来!
其实,也不止食物……《鲜花调》的演唱刚一结束,好几个洋番面上就是一动:很显然,比起国宴,文艺汇演,给他们的‘鱼子酱式震惊’,要更大得多了。就说这《鲜花调》,外行人只知道感叹悦耳,可好几个洋番,迫不及待地就对身边的同伴指出了一个显然的问题。
“这种分声部技巧是我们的!”
好几个兼职音乐家异口同声地说,“而且,比我们的唱法还要更先进,移鼠在上,我们几乎已经可以预见到这种唱法在欧罗巴会有多流行了!”
第1036章 从清唱到和声
的确, 要说起人声合唱,这的确是洋番的拿手好戏,现如今在买地的艺术从业者中, 来自西洋的画匠为数不少, 很多都是从身毒的泰姬玛哈跑过来的, 同样的,还有很多乐师从本土被运送了过来,这两种从业人才的到来, 得益于买地的考试检定办法——画匠、乐师, 这些艺术家, 也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如果评分达到了一等, 同样能得到丰厚的政审分, 甚至很多船长都传说, 艺术人才也一样有红圈人名, 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幸运儿触发了名单而已。
这样的传说,让船长们延揽艺术特长人才的热情, 在不断上升, 也给这些在欧罗巴身份低微, 大多数人艰难地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艺术特长生, 带来了一条全新的出路。也因此, 在欧罗巴和华夏的交流中,音乐和绘画是走在前头的,从绘画来说,如今民间已经出现了不少富有华夏特色的西洋油画——或者说,随着油画在华夏的传播, 它从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变得更加大众化了。
就像是火药、灰姑娘、小美人鱼等发明、故事,随着散播,逐渐失掉了自己的地域头衔一样,现在,于华夏提到油画,它已经不算是全然属于洋番的东西了,会画油画的画匠,不止是西洋人,华夏的画师不少人也学会了这种新技法,并且和自己习惯的笔法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水墨油画。
——这是完全新生的东西,用油画的技法,来表达水墨的笔触,所出的作品,兼具了两种画派的长处,着色更加生动,但韵味悠然,虽然画师不算名家,天赋有限,这种画法,在画坛名家之中,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但在民间,已经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
用这样的办法来画人像,所出的作品,又比原本的条幅更像本人,但也有老式画作的痕迹,还比真人好看些——这样的油画,偶然也有一两副佳作,在市面上一出现,就都被高价买走,这些名不见经传的画匠,其声名也逐渐显达:这些画匠,很多都是从民间做壁画、家具画的画匠中转行过来的,他们不是读书人出身,很难在画坛闯出什么名号,画作也往往被抨击为‘匠气’,没想到的是,这匠气在油画上反而发挥了作用。
因为油画的创作,是比较烦难的,算是体力活,颜料味道也刺鼻,这个苦一般读书人也经受不住,而且,如今读书人有太多事情做了,沉浸在书画之道的人数很少,一来二去,倒是给这些画匠空出位置来,让他们逐渐也成名成家了,靠着绘画的本领,都能过上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和从前比起来,画家是赚了大钱的,西洋乐师的日子也过得不错,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去给戏班伴奏了,或者在买地大城市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高级餐馆中串场演出,同时当然也从事乐器教育,个别语言天赋好的,已经开始尝试翻译西洋的音乐理论书籍,在买地这里教授乐理学,从事音乐研究——当然,这是在收学生、串场演出的间歇,基于个人兴趣而从事的活动,目前来说,买活大学还没有开设西洋音乐教学的计划,这让很多乐师感到有点着急了——尤其是在博览会上,法兰西的油画引起极大反响后,洋番中就有了传言,据说买活大学的美术系,可能会增加西洋画这个专业方向呢。
由于乐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其和数学本来也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上欧罗巴的贵族,家中为他们从小聘请的家庭教师,往往博学多才,会几门乐器是很基本的,他们中有很多人也算是半个乐师了,对于西洋音乐在买地,发展落后于绘画的现状,的确有点儿在意。这会儿,听到了人生合唱版本的好几首歌曲之后,他们的的反应都是类似的,一开始大受启发,神色带着隐隐的兴奋,很快,表情又变得凝重起来了:本来以为,算是看到了西洋音乐在华夏这里的发展方向,的确啊,合唱类的表演,是大场面的不二之选,在买活军崛起之前,超过五百人以上的观众席,就只有采取合唱的形式,来进行乐曲表演了,这里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乐器的话,最好也要有一些声量大、穿透性强的乐器压阵。唯有如此,才能照顾到外围的观众,确保他们听到的声音不会太过含混。
比如定音鼓、大提琴、管风琴,都是为了大场面发明的,华夏这里,也有唢呐、鼓、号这些乐器,买活军崛起之后,虽然有了喇叭,但人声经过铁皮喇叭,虽然得到扩大,却丧失了音色,广播喇叭又有严重的干扰。在表演活动上,还是要回到人声合唱这个路子来——而这无疑是华夏文化的弱点,这些洋番来到华夏之后,还没怎么看到汉人进行分声部合唱呢。
不是说一群人一起唱,那就算是合唱的,一群人一起大白嗓地喊唱,那叫寻欢作乐,合唱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表演方式,就洋番们的观察,华夏百族之中,只有一些鞑靼人在吃饭的时候,会有点儿半主动地把自己的歌声分成高低两个声部,但声部之间,有点儿各唱各的意思,不能通过和声、速度、节奏变换等等技巧,进行主动融合。
这种声部的区分,更像是一种本能,远没有欧罗巴的理论那么丰富。他们的合唱团,尤其是各种教会培养的唱诗班,在这方面可算是出色当行——这不是,一在文艺汇演上看到合唱班上来排位,很多人就意识到了,这可谓是西洋乐师的一个机会啊!从买地这里,衙门和中枢的威望来说,凡是被谢六姐首肯的东西,就没有不流行的,这合唱都在国宴的文艺汇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民间必然很快就流行开来,到时候,不论是借此开设西洋音乐这个专业方向,把合唱声乐,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又或者是在民间传授合唱技巧……对乐师们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
然而,听完了《鲜花调》,这些人的如意算盘,立刻就落空了:他们发现,《鲜花调》的改编,对声部的编排,还要超过自己的水平,同时,这些歌手的表现也半点都不业余,一些耳朵灵敏的音乐爱好者,可以明确把声部的调子给标注出来,并且震惊地发现配谱的严谨、合理,以及演唱者的高超素质。
所有的音部几乎都找准了自己的调子——不要以为这句话非常简单,一个歌者,如果在合唱中始终能找到调子,不被自己的耳朵带偏,那么他就有很大的可能被提拔为声部长,因为这实在是很难得的天赋。
同样的,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另一点是,所有的声部都保持着融合的节奏,这种节奏非常的稳定,音色也极为融合——这不是勤奋的练习就能得到的效果,音乐爱好者们对《鲜花调》合唱团采用的技巧一无所知,目前来说,他们采用的解决方案都是一人主唱,其余人为他和声,以主唱的音色和节奏为主,像是这种没有主唱,声部融合的唱法,至少如今的欧罗巴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办法去帮助合唱团掌握,就算有些唱诗班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但他们也很难说清楚自己是怎么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