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明天会更好 > 明天会更好 第1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明天会更好 第11节(1 / 2)

2019年7月,北京昌平小汤山镇附近的温泉山庄进入了淡季,但温泉山庄依然邀请到养生专家讲出了夏季泡温泉的十种好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四十年大关,而民众对养生保健的热情愈演愈烈。在昌平线地铁站和高速立柱广告牌上,随处可见“养生重在养心”的温泉山庄夏季促销折扣活动。

周日上午,昌平警方接到拾荒工人的报警,称在昌平区小汤山镇温榆河附近的河道外发现一具女尸。经初步勘查后发现,死者胸腔处曾受到钝器锤击伤害。现场的身份证件显示,死者章燕霞,1971年出生,户籍地为四川省泸州市,死者户籍名下没有配偶和子女,劳动关系在昌平一家民营肥皂厂。

周末自驾出游的市民们返回市区,将路段拥堵得水泄不通。警车已经驶入应急车道,年轻警员将一个物证袋递给区分局刑侦支队民警苏天明:“苏哥,我们在死者随身携带的碎布兜里还发现一本献血证,献血时间是前一天的7月13日。”

苏天明接过了那本献血证,左右端详了起来。上面的献血记录写着800毫升,地点是海淀区中心血站。

傍晚时分,紫竹桥附近的烤肉店人声鼎沸,大学城的社团学生们三两成群,在此畅聊聚会。苏天明急匆匆地走向二楼靠窗的位置,那里已有人等候。

“抱歉,颜大警官。”苏天明从背后拍了他一下,急忙为今天的迟到致歉:“知道你日理万机,今天吃饭还等了我这么久。嚯,你怎么自己喝上了?”

“你从警校起就有迟到的老毛病,早习惯了。”颜宁笑起来,丝毫没有因等待而不悦。

“你们海淀发展得好啊,看看这些青春洋溢的学生们,这才叫祖国的花朵呢。”苏天明环视着周围餐桌的顾客,眼睛里充满对青春时光的憧憬:“我这一路过来,什么外国语言类大学、理工国防类大学、航空航天类大学,真是欣欣向荣啊。”

“可这些年,各校区不还是要向你们昌平转移吗?”颜宁把菜单向苏天明推了推,举起手中的啤酒:“怪不得你要把吃饭地点选在大学城附近,原来是为了追忆读书时的青葱岁月。”

“现在可追不动喽。从昌平到海淀跑了两天,就够我受的了。”苏天明埋头在菜单上挑选着蔬菜,不久前的核磁共振检查出他腰椎间盘突出,还没来得及静养,就又赶上这起小汤山河道的案子:“要不是来中心血站查案子,我才不会跑几十公里来海淀和你吃饭。”

等候上菜的过程中,苏天明向颜宁简单介绍了这起案子的最新线索。死者章燕霞,生前在昌平北七家附近的出租房内独居。尸体发现的河道附近是块待开发的荒地,平日聚集了不少拾荒工人,不仅社会人员鱼龙混杂,而且距离最近的监控探头也在四公里开外。现场还发现一根疑似凶器的木棒,上面至少留有五个人的指纹,但在指纹库中比对后一无所获。

颜宁打趣道:“那你不去调查她的社会关系,还有心思跑到海淀来和我吃饭?”

“调查了啊,当然调查了。”啤酒上来了,苏天明猛地灌进去小半瓶:“但在调查社会关系的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这位死者曾在本月中旬献过一次血,所以我今天来你们区的中心血站做走访了。”

“你的意思是说,工作地和常住地都在昌平的死者,不久前跑到海淀区来献血?”

“没错,而且是800毫升。本来挺光荣无私的事情,你说说现在搞的。”

“那你在血站查出什么线索来没有?”

看着端上来的蔬菜拼盘,苏天明忍不住夹起五花肉上了烤架:“不算有效线索吧,我们追踪了血液的去向。13号献完血,14号血液直接送入了北三院。本来常规的血液订单没这么快输送到的,但当晚医院恰好收治了一个遭遇车祸的患者,这800毫升ab型血正好派上用场。”

原来,13号下午四点多,晚高峰即将开始。西三环北路辅路南向北通往紫竹院路方向的岔路口,一位成年男子被一辆货车撞飞。货车司机名叫骆义,他当时原本顺着辅路往北开,但在右拐时发生了惨剧。而这名受伤男人,当即被送往北三院进行抢救。

“根据今天的线索,章燕霞13号晚上来到血站献血,就是在车祸发生后的当晚。我们正在调查她的社会关系,看看是不是有意外发现。”说到这里,苏天明想起了什么:“对了,血站为了鼓励献血,还发了100元手机充值卡和300元补贴。”

“你怀疑死者为了补贴才去献血?但昌平中心血站也有补贴发放,她没必要大老远出现在海淀。”啤酒已经开到了第二瓶,颜宁缓缓倒进了苏天明面前的杯子:“你们还是得调查她的行动路线与这起车祸是不是巧合,以及和肇事者还有受害者的社会关系。”

“这个当然。我们正申请跨区协查肇事者所属的汽运公司,但受害者不可谓是福大命大。”苏天明端起了酒杯,回忆起在病房里看到的情形:“这个受害者名叫袁良,是做软件开发的,当天正抱着硬盘去找甲方。硬盘已经在车祸中毁坏了,但好在人经过了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

邻桌好像是某所大学社团的生日聚会,不知在聊些什么,学生们爆发出了会意的大笑。在开怀大笑中,颜宁一时间没有听清:“你刚刚说,受害者叫什么名字?”

“袁良。”苏天明字正腔圆地复述了一遍。

“袁良。”颜宁放下酒杯,喃喃自语着。邻桌生日蛋糕上的烛火明明灭灭,很快在颜宁的眼睛前蒙上了一层雾。

第二天下班后已是五点半,这个季节的北京天色还亮着。颜宁身穿便装在斑马线前等候着红绿灯,附近的大学生们已经下课,热热闹闹地走出校园。

颜宁捧着刚从公安局外买到的鲜花来到医院,按照苏天明提供给他的病房号来到普通病房门前。透过窗户向里看去,一个男青年正安静地坐在病床上望向窗外。

敲了敲门后,颜宁走了进去,病床上的男人闻声看向了自己。七八年未见,他还是那幅少言寡语的倔强模样,和颜宁记忆中的青春时期并没太大变化。

颜宁向他走去,把鲜花放到了床头:“阔别多年不见,我来看你了。”

袁良疑惑地盯着颜宁,眼神中的复杂情绪很快云消雾散:“颜宁?”

“是我。”颜宁笑了,那是久别重逢后的欣喜:“自从你离家出走,我就再也没有你的消息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很期待重逢的这天。”

“我也是。”袁良挤出一丝笑容,勉强从病床上艰难坐起。

这是一对昔日童年时期形影不离的玩伴,他们回忆起了2009年以后的这崭新十年。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到即将而来的第七次,人潮如海的中国南下东进地在他乡与故土间迁徙;从通信行业正式进入3g时代到势不可挡的5g潮流,昔日让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满的2g彩铃业务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从逢站必停的绿皮火车到畅通无阻的高铁,几经提速的交通铁路网像极了步履不停的发展脚步。

都说“十年巨变”,这时间也足以让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变得形同陌路。那些青春时的飞扬激情,早已像移动支付时代的“现金找零”一样,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第14章 02、外汇兑换特权,电报编码流年

1995年,袁良的母亲王月娥带着百货大楼的采购任务,从兰州来到北京出差。

5月下旬的周末午后,王月娥在邮政储蓄银行向单位汇完款。她刚走出邮局,就看到不远处的人群熙熙攘攘,人们在喊着什么“外汇券”,王月娥也关心地去凑了凑热闹。

她在兰州就职的百货大楼也有进口商品专区,每次看到那些进口彩电、冰箱、瑞士手表和人头马洋酒,王月娥羡慕得不得了。可是今年1月份,外汇券不就停止流通了吗?还没等王月娥详细听清楚北京这里的汇率是多少,就见路边的便衣警察们冲了上来,把几名正在高价收购外汇券的不法分子抓了个正着。

混乱中,人群四下散去,王月娥摇了摇头,打算坐公交车回招待所。正当她走向公交车站时,不知从哪里冲过来一个小男孩,猛地抱住了她的腿:“妈妈!”

王月娥吓了一跳,抬起头就看到一位面容黑瘦的中年男人拉扯着小男孩的书包,嘴里振振有辞:“你这兔崽子又犯病了吧?像条疯狗似的乱扑人,不打你是不长记性。走,跟我回去!”

“妈妈!”那个小男孩还是死死地抱着王月娥的腿,并抬头看了她一眼。他清秀的眉眼间,透露着一种不符合这个年龄的机灵神色。

只是在那一瞬间,王月娥突然缓过了神来,她一把牵起小男孩的手,将他护到了身后。

“哎你这婆娘,怎么当街抢别人家的孩子?”黑瘦的男人高声喊着,吸引了路人们的围观:“大家给评评理,光天化日的人贩子抢孩子了!”

“你喊,再喊大点声。”王月娥乐了,指了指他们的身后:“你知道那群人是干什么的吗?是便衣。他们刚逮了几个高价收外汇券的,估计车里的位置还够。”

听到是警察,黑瘦男人的嚣张气焰泄下来一半,他骂骂咧咧的,转身就要溜。围观的群众见状不乐意了,很快有义愤填膺的市民逮着了他,拉扯着去找便衣警察了。

王月娥这时才松开了小男孩的手,手心因为紧张而汗涔涔的。她看着这个比自己儿子小些的男孩,蹲下身与他平视:“还挺聪明的,你爸爸或者妈妈呢?”

小男孩抬起手,他手指的方向正是王月娥刚走出来的那家邮局。

邮局门口,胡丹阳已是急得团团转。她刚刚给正在合肥出差的颜振农发完电报,本是想删两三个字省下点费用,可就是这么一犹豫一盘算,完全没留神身边5岁的颜宁偷偷溜出邮局看警察逮人的热闹去了。等她发完电报,才发现大厅里已经不见了颜宁的踪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