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明天会更好 > 明天会更好 第1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明天会更好 第14节(1 / 2)

“姑、姑姑!”颜宁在颜振凤的卧室门外大喊。而除了颜宁的声音,阳台窗外也隐约传来人声聚集的异动。待颜振凤换好衣服走出卧室,她才发现这声声激昂的讨论就来源于自家门口。颜宁和袁良不敢开门,只好叫醒了大人。

颜振凤本来就因为被吵醒而心怀怒气,如今不管他们是查楼下漏水还是查煤气管道,这周末大清早的扰民就是理亏。

她做好了十足的应战准备,气势汹汹地打开了门,瞬间无数个关切的笑脸映入眼帘。颜振凤吓了一大跳,刚要把门死死地关上,却被热心的市民们用抢先扶住了门框。

好心肠的救人小英雄,我们终于找到了!

”“

做好事不留名,这是当代的小雷锋啊。

”“

您就是小英雄的家长吧?在这个‘应试教育’定胜负的时代,您是怎么把孩子教育出这种舍己救人的美德?

颜振凤一脸茫然地转过身,只见颜宁和袁良默默地低下了头。颜振凤隐约地明白了些什么,就在这一犹豫间,门外的热心市民和新闻记者一窝蜂地涌了进来。

“你们进归进,哎别拍照啊。都是没成年的孩子,给我们留点隐私。”面对着电视台扛着摄录机的记者,颜振凤有些不满。

“什么隐私不隐私?家丑才不可外扬呢。你家孩子是好人好事,那当然得宣传宣传啦。”住在附近的热心肠大婶们笑着张罗起来,一点儿没把自己当外人。

大家都是清早看了报纸,民生版的头条骄傲地写着醒目的标题:《好心的小英雄,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本报记者秦鑫29日讯)自26日我们报道了南长河救人小英雄的事迹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直到昨天,热心市民武大爷在晨练时发现了救人少年遗落在现场的书包,通过借书卡确定了少年的真实身份。少年袁某,14岁,育才中学初中一年级新生;少年颜某,12岁,魏公村小学六年级新生。我们采访了多位市民朋友,他们纷纷表示这种人间有温暖、英雄出少年的事迹应该被大力弘扬。在这个应试教育的时代,‘减负’不应该减掉孩子们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美德和品质。

颜振凤想起了前几天早晨伴着豆浆油条看到的报纸新闻,这才知道事情全貌。面对着大家冠以她“英雄家长”的称号,她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事发突然,她更生气的是这俩小兔崽子怎么瞒她瞒得如此之好。

但眼下气归气,更重要的是她心中充满了疑惑:“报纸上不是只写着袁某和颜某吗?你们是怎么找上门来的?”

热心大婶看了眼钟表,毫不客气地拿起了遥控器:“电视台的《阳光早九点》肯定会播。”

果然,今日新闻栏目的第一条播报就是南长河的救人事件。电视里的热心市民武大爷正乐呵呵地接受采访,将他是如何发现背包和借书卡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我一看那借书卡上面写着两个名字,‘袁良’和‘颜宁’。发现书包的这个地方和那俩女孩落水的台阶很近,我就想赶快把这个线索提供给电视台的同志。”武大爷满脸自豪,说罢还在镜头前出示了他发现的借书卡。

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录机,镜头在颜宁和袁良的脸上来回扫射着:“两位小英雄,谁是当天见义勇为下水救人的那位呀?给我们讲讲事情的经过吧。”

颜宁还在回忆那天他是怎么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声,身边的袁良却抢先开了口:“那天我和弟弟从图书馆准备回家,我听见了有人喊救命,就叫弟弟一起赶快去救人。”

颜宁竖着耳朵听着。如果没有记错,那天明明是自己率先听到了呼救,也是自己坚定地告诉袁良要去救人。但颜宁看着袁良绘声绘色地说着,丝毫没有打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袁良也把事情的原委描述出了个大概。末了他面对密密麻麻的人群和镜头,有些不耐烦地下了逐客令:“没有问题了吧?没有问题就请走吧,我还要去学习,不然考不上实验班了。”

大家自然不好再耽误下去,三五成群的告别着离开了,只有颜振凤还沉默不语地坐在沙发上。颜宁怕她生闷气,主动向她道了歉:“对不起姑姑,我们不是有意瞒你的。”

是啊,这件事情是见义勇为的好事,颜振凤有什么道理去发火呢?

“不,你们做得对。下次遇见这种情况,你们该救还是要救,知道吗?”一上午过去,颜振凤终于露出了笑容。

近日,初中生袁良见义勇为救落水女孩的行为,在社会上收获了很大的反响。面对着大家的夸赞,袁良丝毫没有沉湎在‘小英雄’这个称号里。他不愿过多接受采访,而是表示要赶快去看书,以备战实验班的分班考试。到底是什么让一个男孩连‘见义勇为’这种光荣的事迹都不愿意多说一句?这种‘重成绩、轻品德”的风气到底会给中小学教育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反思?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为大家分享一下应试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平衡问题。

事发四日,福利院的赴京夏令营活动也要进入尾声。那天叶心妍一见到吴霜和回艳艳,就马上带她们去医院做了检查。吴霜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很健康,只是回艳艳可能受到了惊吓,当晚便发起了低烧,所幸没有其它大恙。

事发后,提心吊胆的叶心妍还是鼓起勇气向林玉华院长汇报了前因后果。但孩子们毕竟并没受到伤害,林院长并没有苛责她,反而称赞她在这件事中处理得果敢及时,这也让叶心妍稍稍放了些心。

眼下吴霜正在宾馆里看电视,那正是白天袁良接受记者采访的栏目:“叶老师,就是这个小哥哥救的我们。”

叶心妍定睛一看,屏幕上一位初中模样的男孩正以学习为由委婉地谢客。这么热爱学习的好少年,竟然还在分班考试前夕愿意出手相助。

“叶老师。”吴霜回过头,眨着大大的眼睛:“我想当面感谢这位小哥哥,送面锦旗。”

“嗯,是该好好谢谢他。”叶心妍也很赞成这一点。如果不是他救人及时,这两个女孩真出了什么事故的话,那她这位带队老师肯定难逃其咎:“锦旗的事我去安排。”

七月的最后一天,空气里浮动着火热的激情。在报社记者秦鑫的见证下,叶心妍带着吴霜携锦旗来到了颜振凤的家中。

一面“见义勇为小雷锋”的锦旗,由吴霜交到了袁良的手中。那时袁良正在写作业,闻声冲进客厅的时候,手中还拿着《奥数50题》。看见锦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袁良啊,高兴不高兴呀?”秦鑫连按了几下快门后,引导性地问着。

“高兴是高兴,只是...”袁良好奇地抚摸着人生中第一面锦旗,欲言又止:“只是来不及高兴太久,如果能考上实验班就更高兴了。不,我的意思不是说收到这面锦旗不高兴,只是如果在我考上实验班之后收到就更高兴了。哎呀,做题做得脑袋都懵了,都语无伦次了。”

这时吴霜在一旁开口,稚嫩的语气里都是孩童的纯真:“在我的心里,小良哥哥做的事情要比考试更加光荣。”

“也不能这么说。”叶心妍急忙制止了吴霜说下去。

“没关系,这才是孩子的肺腑之言嘛。”秦鑫拿着相机,脑海中又酝酿起一条热点。

事情发酵的速度比想象中得还要快。在《落水女孩送锦旗感谢少年救命之恩》的新闻发表之后,读者们纷纷来信来电,既表达了对小英雄见义勇为的赞许、又表达了对学校应试教育的反思。难道实验班就真的比孩子的性命还重要吗?难道成绩单就真的比道德品质还重要吗?如果未来的孩子们都追求成绩而忽略道德,那这群祖国未来的花朵将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除了报社之外,热心的读者们还把信件寄给了教育局和育才中学,大家都在为这位成绩恐无法进入实验班的好少年打抱不平,字里行间言辞恳切:如果连像袁良这种乐于助人的孩子都无法被破格录取,那只怕是寒了见义勇为的好孩子们的心。倘若有一天所有孩子们都去追求成绩而漠视生命,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校方的反应也比想象中的快许多。八月初一早,校方就委托报社摆明了态度和立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