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明天会更好 > 明天会更好 第4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明天会更好 第45节(1 / 2)

顾天宇低下头,打量着自己的全身。

他衬衫胸口的扣子松了两颗,领口还沾染着烟灰的黑渍,因为无心刮胡子,下巴已冒出了一层尖锐的青茬,袖口外裸露的皮肤浮着一层分泌的油脂,就连曾经精心修剪的指甲也藏着一层污垢。顾天宇这才惊觉,自己竟如此狼狈。

顾天宇抬起头,他用余光发现吴霜的嘴角竟挂着一丝讥笑。这种侮辱人的表情正是来自他深爱的妻子,这令顾天宇倍感挫败。

顾天宇垂头丧气地问:“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还要去山东吗?”

“那个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剧目建组了,我要去采风。”

“可是你4月不是刚采风完吗?怎么还要去?”

吴霜像没有听到似的准备离去,但在告别之前,她冷冷地扔下一句话:“你今天遭遇的一切都是源自你的工作,怪只怪你自己不争气,别怪到我的头上。”

吴霜离开后,书房的门被不轻不重地关上,连带着吴霜身上的香气一起消散了。

第58章 13、求告三皇五帝,索要人间身份

12月24日,冬季的寒风呼啸而至,但蓝色港湾却热闹非凡。

早在12月初,蓝色港湾就开始宣传造势,称一场盛大的灯光节将在圣诞节前夕登场。从精雕细琢的音乐水景、到花团锦簇的空中森林,俨然要将这里打造成吸纳市民打卡的地标性场所。他们说,“平安夜来蓝色港湾,带你领略灯光璀璨的童话世界。”

经过大肆宣传后,商区也确实收获了他们期待的流量。除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外,还有大量慕名而来的媒体记者,他们将镜头对准一簇簇闪耀的灯带,准备一到圣诞节的零点就将这些照片发送到各大网络平台。

12月24日晚七点半,正是《新闻联播》刚结束的时候,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称西四环万寿路某住宅小区内发生一起杀人案,死者是一对母子,而儿子则是刚满月不久的男婴。

当时,颜宁刚在甜水园走访一起入室盗窃案的目击者,接到命令后便匆匆前往万寿路。当车辆行驶在好运街时,平安夜外出的人们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颜宁忍不住为糟糕的路况感到担忧。

东三环灯火通明,不时有提着塑料桶的妇女和小孩穿梭在车辆之间,不厌其烦地向车主们询问:“平安夜吃平安果,老板买苹果吗?”

颜宁等得心焦,急忙向谢海涛了解案发现场的情况。

据说案发小区是万寿路附近某机电厂的单位宿舍楼,这栋名为鑫纺的老小区仅供在职员工居住。今晚的恶性案件发生于三单元401室,嫌疑人和死者是一对结婚四年的夫妇:男人名叫徐瑞民,平谷县人,现在机电厂就职;女人名叫于秀秀,河北涿州人,在北京无业,以个体户经营为生。

报警人是四单元的一对退休双职工,男方还曾经在90年代末的全区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中获奖。这天晚上,他们吃完儿媳妇送来的烤鸭后,准备到附近的公园打打乒乓球,可正当老伴把吃剩的鸭架扔进垃圾桶时,突然发现了可怕的一幕:

就在垃圾桶不远处,一团小小的身躯趴在沥青地面上,头部泡在血泊里,早已没了气息。

“这么小的孩子,造孽啊。”这位退休职工惊呼完,急忙拨打120急救电话。

很巧的是,在他与急救中心通话的过程中,他身旁的单元楼里传来一声声女人的“救命”。

显然,接线员也听到了这声“救命”。

15分钟后,派出所民警们赶到案发小区,并对401室破门而入,只见一男一女躺在血泊之中,早已失去了意识。女人的颈动脉有道十公分的刀口,已经停止了呼吸;而男人的左手腕鲜血淋漓,右手边还有一把家用菜刀,疑似作案凶器。

由于鑫纺小区的住户都是机电厂的职工家属,警方很快将401室的信息摸排清楚。

没过多久,颜宁终于赶到了现场,听谢海涛同步了警方最新掌握到的情况:

“坠楼的男婴是徐瑞民和于秀秀的独生子,刚出生41天,还没有上户口。”

在邻居和同事的口中,徐瑞民平日为人老实忠厚且寡言少语,没怎么见过他动怒;而妻子于秀秀只有初中文化,婚前在老家务农为生,婚后常在大红门进货摆摊,做些吆喝叫卖小零碎的生意。总之,这对夫妇生活朴素、勤俭至极。

今年初,机电厂曾呼吁职工们无偿献血,尽管徐瑞民的体重低于平均值,但他还是献了800毫升。听说他在献血后生了场大病,前前后后搭进去3000多块钱,这笔医药费肯定不能报销,徐瑞民也没向单位计较,但他更加起早贪黑,像是要把这笔医药费赚回来一样。

因为节俭,夫妇俩没有沾染不三不四的习气。无论吃喝嫖赌还是仇杀情杀,肯定和他们挂不起钩。

随后,警方在对三单元进行走访中发现,402室的女邻居和徐瑞民是同部门的职工。

听这位女同志说,平时她和徐瑞民两人经常结伴骑车回家。但今天下午四点多,徐瑞民突然说他先不回家了,“要去菜市场买些肘子,回家给媳妇儿炖着吃”。

傍晚六点多,女邻居确实闻到四楼走廊内弥漫着浓郁的肉香味儿,估计是正在炖着肘子。她还隐约听见于秀秀哄孩子的哼鸣声,所以这位女同志并没多想。

夜色渐渐深了,窗户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霜。

在警方的询问下,这位女邻居还提供一条线索。她说在《新闻联播》还没结束的时候,她隐约听见401室传来吵架声。由于徐瑞民夫妇结婚以来很少吵架,所以女邻居心里犯了嘀咕,特意去听了听,正好听到于秀秀说了一句,“你要是不回去,我明天就抱着孩子回娘家。”

“回去?她让徐瑞民回哪儿去?”颜宁问。

“平谷呀,徐瑞民他爹在平谷务农,这一点科室的同事们都知道。他爸是农村户口,续弦了个外地的老婆。如果徐瑞民能把孩子迁到老家的户籍上,那孩子好歹也算北京户口。”

“北京户口?”颜宁喃喃自语道。

这位女邻居叹了口气,她说同事们都知道徐瑞民和他爹积怨很深,早就因为鸡零狗碎的琐事闹得恩断义绝了。就连徐瑞民和于秀秀结婚时,他爹都没来参加酒席。

“如果徐瑞民不肯把孩子迁到他爸户籍下,又为什么不迁到女方家里呢?”

“女方家是京外户口呀!为了孩子的教育,但凡能入北京户口,谁愿意迁到京外去呢?”

“但徐瑞民又不肯开口求他爸,不是吗?”

“唉,说的就是呢,看这一家搞得鸡飞狗跳的。”女邻居似乎早已习惯。

听说自从夫妇俩因为孩子落户产生矛盾后,于秀秀就急了。这个脾气温柔的女人开始从早到晚骂徐瑞民是个窝囊废,天天撵他出门催落户去。徐瑞民没辙,只好找这群同事们借酒消愁,也动了给孩子上到河北岳父家的念头。

“那他岳父没意见吧?”

“听说他岳父的意思是落户没问题,但按规定,过了满月再落户的家庭要补缴一笔罚款。拖来拖去,拖得左右为难。”

“为了一笔罚款,能迟迟不给孩子上户口?”

“警察同志,你们不知道,这个小区好些老职工都有房子的产权,但徐瑞民进单位晚,只能租住在宿舍里,每个月还要给单位支付千八百块钱的租金。夫妇俩双方老人都务农,他媳妇儿又没固定工作,哪儿会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