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明天会更好 > 明天会更好 第6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明天会更好 第61节(1 / 2)

“知道了,搞的跟生离死别似的。”颜宁笑了笑,扬起手臂作别,只留给袁良一个背影,说道:“走了,明天见。”

第二天傍晚,颜宁果然如约来到了医院。

他一出电梯就看到了一幅热闹的场面,应该是有病患出院,家属们欢天喜地来接人,给医护人员们又是送锦旗又是送水果。

颜宁刚要拐进病房,却被那位叫余欣欣的小护士叫住了。

“你是袁良的亲友吧?”余欣欣问。

颜宁扬了扬手中的保温桶:“余护士记忆力真好,我给他来送鱼汤。”

“他今天中午已经办理了出院,你不知道吗?”

颜宁的手臂停顿在了半空:“为什么?”

“什么?他已经符合出院要求,也经过了主治医师的同意,有什么问题吗?”

颜宁急忙解释道:“不,我不是质疑你们,他怎么会出院得这么突然?”

“他离开得确实很突然。原本我们建议他再留院观察几天,但他最近的情绪很焦虑,平时也一直在通电话,像是有什么迫切的事要处理似的。”

这时,颜宁突然想起袁良曾提过被人窥探的事情。

“余护士,再打扰一下,他转到普通病房以后,有谁来探望过他吗?”

余欣欣陷入了沉思,说道:“要是这么问的话,这几天确实总有一个男人在走廊上徘徊,我也问过袁良认不认识那个男人。”

“他说不认识?”

“对,他说不认识。有一次,我特意问那个男人要找哪位患者,他说他是隔壁5号病房17床的陪护人员,去打完热水,却不记得回5号病房的方向了。”

“那他确实是5号病房患者的陪护人员吗?”

“这个倒是核实过,并且17床的患者亲口验证了他们是亲兄弟关系。只不过,那个陌生男人在4号病房外晃悠的时间可不短。”

颜宁又默默问道:“那么,这位陌生男人和袁良有过直接接触吗?”

听到这里,余欣欣讲述了一段小插曲。

昨天下午,袁良突然按响了呼唤铃,余欣欣急忙赶到4号病房,才发现那位陌生男人已经一脚踏进了病房,直到看见余欣欣后才收回了脚。

当时,余欣欣呵斥过那个陌生男人:“你为什么总在别的病房晃悠?”

“抱歉啊护士小姐,我又走错了,哎呀,我这个脑子。”说完,陌生男人自顾自地离开了。

颜宁听完这段小插曲,向余欣欣问道:“那袁良怎么解释他按了呼唤铃?”

“他说他以为他挂的水要换液了,可按完铃才发现,是他自己看错了。”

颜宁非常确信,袁良在这个问题上撒了谎,可他为什么要撒谎呢?既然袁良不认识这个陌生男人,他就不会紧急按下呼唤铃叫护士;但当护士赶到现场,他又为什么不把可疑情况说出来?

随后,颜宁提出想要查看走廊公共区域监控,余欣欣说这肯定要和上级领导汇报,颜宁也就没再与这个小护士较劲儿。

颜宁与余欣欣告别后,再次把目光投向袁良那间病房。医院走廊光可鉴人,这里依旧上演着人情冷暖,而那间病房却紧闭着房门,就像袁良从没有来过一样。

第75章 06、谁说动物反哺,必是自然规律

夜幕渐渐笼罩了山岭北麓,这座粮官峪村在漫天繁星下异常静谧。

关于粮官峪村,这些年总有许多传闻:据说早些年,曾有一位神秘富商看到这里依山傍水,便费大力气将村民们都安置迁走,并买下了整座村子,然而他却迟迟没有破土动工。谁也不知道这位神秘富商的目的,有人说是建造顶级别墅楼盘、有人说是盖购物商场,但人们传来传去,那个神秘富商却再也没有来过,以至于这座荒废的村庄都没有一个人专门看守。

村子四面环山,山脚被灌木和荆棘覆盖着,而沟谷里的树木在夏季格外郁郁葱葱。如今,虽然已经错过了香椿树吐芽的季节、也错过了洋槐醉人的香气,但这里在盛夏成为红杏的天下,大自然在每个季节总能结出引以为傲的果实。

现在的粮官峪村,每当落日西沉后就会笼罩在黑暗里,这座村庄没有任何电力照明。如果从空中俯瞰,只能看到一座座四合院伫立在夜色之中。

2019年7月下旬,北京。

今晚,一辆车缓缓停在了村口。“屠广志”走下车,他拿着手电筒,一脚脚踩在凹凸不平的砂砾路上。

最初,几乎没有人认为“屠广志”能在天罗地网中逃出福建。

事实上,他也确实没有插翅高飞的本事。因为早在5月初被龙岩警方发现嫌疑之前,他就已经利用时间差逃到了江西,这才能在不久前辗转回到北京。

“屠广志”逃回北京的这一路可谓是惊心动魄,他走得十分吃力:因为,这是一个实名制运用到生活点点滴滴的时代,再加上全国各地天网系统的覆盖,都让早些年的悬案彻底成为不可复刻的历史。

当然,信息时代也有自己的漏洞,比如“网约车”就是一条漏网之鱼。

在警方的布控下,犯罪嫌疑人不能出现在机场、高铁站和长途客运站等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是,此时的网约车平台还无法从公安部门共享信息,这让许多犯罪嫌疑人选择网约车逃避监控,并进行一段段远距离逃亡。

早在7月中旬,“屠广志”曾收到过一条信息,这条信息是促使他回到北京的导火索。

“月亮已经落下了,河水也反射不出月亮的影子,但她的余光还在温榆河畔。花。”

信息的末尾还附上了一串经纬度,那位置正是“屠广志”所处的这座村庄。

这条信息像是一句暗语,但“屠广志”立刻明白了它要表达的意思。那一刻,他拿定了主意:即使回来的路千难万难,他也一定要回北京。

此刻,“屠广志”按照信息上的方位指引,在村口西50米处找到了一棵洋槐树。槐树下堆着一些油墨鲜艳的包装袋,不像是几年前被村民们遗留下来的垃圾,否则经过这些年的风吹日晒,包装袋的油墨会褪色得干干净净。

从槐树这里望去,前方有一个岔路口。其中一条路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夜色中,“屠广志”一眼看不到头。

“屠广志”知道,他要去的地方就在这条路的尽头。

山里的温度有些低,因为静谧,所以他能听到河水的流动。“屠广志”深吸一口气,用手电筒晃了晃前方的夜色,迈开步伐准备走向这条路的尽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