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明天会更好 > 明天会更好 第8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明天会更好 第84节(1 / 2)

“不见了,王月兰说早就扔了。”

“那袁良在兰州读小学时的照片呢?”

“有几张,但不算是有效照片。你知道的,袁良在兰州没读到小学毕业,也就没有参与合影留念。我们只在校史馆发现了几张照片,但要么是全校孩子们升国旗的背影、要么是运动会时的百人大方阵。还有一张市教育局前来视察时的公开课照片,但镜头只对准了讲台上的优秀教师,袁良只有一个背影。”

颜宁默默地听完,说道:“再找,一定要找到袁良的正脸照片,这样才算在追究顶替人员刑事责任时的有效证据。”

“你不再逃避了?”乔斯语的语气很欣喜。

“嗯,既然世界观已经坍塌了,我总要把它重建起来。”颜宁说。

这时,不远处传来了一声问候。

颜宁转过身,发现那是2013年来墓园工作的管理员。他是个80后,比颜宁年长将近十岁,自大专毕业后就进入了殡葬行业。

颜宁急忙将特意预留出来的一袋枣递给他,并表达着由衷的谢意:

“我正想给你打电话呢,北京连下了四场雨,但墓碑还是那么整洁,多亏有你们的定期清理。”

管理员刚送完一群客人,他正口渴着,就收下了颜宁的枣。

“墓碑整洁是因为有你们常来看望,就好比只要房子里住着人就不容易沾灰一样,但如果是那种常年不来看望的家属...”

这时,管理员才留意到颜宁身旁的墓碑。

“王月娥?”管理员惊讶道。

“是的,她和我的母亲是旧交,她的儿子也陪着我一起长大。十八年前,为了方便扫墓,我的姑姑就立了王月娥的墓碑,这些事情,上任管理员胡伯都知道。”

“那真是用心良苦。只可惜,你跟你姑姑的苦心恐怕都被辜负喽。从我2013年来工作之后,王月娥的那个儿子一次都没有来过。”

颜宁和管理员告别之后,才意识到乔斯语的电话还没挂断。

“抱歉久等了,刚见到管理员就聊了几句。”颜宁解释道。

“听见了,你怎么跑到那里去了?”

“这是你给我的提议。果然如你所说,他至少有六年没来过了。”颜宁平静地说道。

刚才,管理员特意帮颜宁查询了记录。听说袁良在2008年高考结束后还来过一次,到了2009年又来过一次,并特意留下了一个联系方式,随后就再也没有露面过了。

到了2016年时,颜振凤曾给墓园缴纳的费用到了十五年期限。当时,这位管理员曾联系过袁良,询问他是否要续费。

袁良二话不说就续费了,只是却不肯当面来一趟。

在颜宁从郊区返回市里的路上,他一直和乔斯语聊着天。

乔斯语突然问道:“其实上回在华严寺就想问你,吴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女人?”

颜宁沉默了,他的耳畔似乎响起了阵阵旷野的风,而思绪也跟着回到了吴文雄自杀后的那个晚上。

8月7日,北京。

当吴文雄从铁塔上纵身一跃后,吴霜就被警方连夜带回了分局。

在当晚的讯问中,吴霜曾说道:“警察同志,我认为我不应该被扣押人身自由。请您们想,是我推吴文雄摔下去的吗?当时颜警官就在我的身边,他知道我离铁塔非常远;是我教唆吴文雄跳下去的吗?上百位警察为证,我连一个字的命令都没有提过。吴文雄是畏罪自杀,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时,苗灿灿曾厉声道:“但是你的话语包含着挑衅的含义,涉嫌直接导致了他坠亡的行为。”

“警察同志,我并不认同您的观点。他是畏罪自杀,也就是任何人的任何言语都可能会刺激到他的神经。我记得当晚,一些消防的同志已经布置了救援措施,当时吴文雄就有了坠亡的想法,不然那位姓安的警官也不会下令开枪,对吗?所以不能认定他的死亡是受到了我的言语刺激,这对我不公平。我既没有实施致他死亡的行为、我又没有说过与致他死亡有因果关系的言语,我认为我连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嫌疑都不应该有。”

当时,颜宁听后的情绪有些激动:

“可是你今晚不是这么向我保证的!”

吴霜乖巧地笑道:“那我是怎么保证的呢?我不记得了,您有人证或物证能帮我回忆一下吗?”

早秋,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而过。

颜宁回忆到这里,向乔斯语缓缓介绍道:

“吴霜是一个很特殊的女人。她有着能博得同情的不幸遭遇和值得怜悯的童年经历,但你越是深入了解她,就越是能发现人性‘恶’的那一面。”

“对待这种人,很难用世俗的角度去批判她的行为。”

“是这样的。当你面对她时,一旦把话说重了,就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忽视世间的苦难;但是你确实又不能用苦难来解释她的行为,因为她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这就迫使着你只能站上道德制高点。”

颜宁认为,吴霜既想要道德、却又无视道德,这就是她身上最拧巴的所在。

接着,颜宁又说道:“但是,她走的每一步又总会让你感叹。她把体面当作目的、把无耻当作手段,她从不避讳她的恶、也从不标榜她的善。”

“我明白了,她之所以想要道德,只是因为道德是体面的而已。”

颜宁和乔斯语聊到这里,他突然回想起了时任银川市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的史跃平。

像史跃平这种老刑警,一直有着坚持做刑侦笔记的习惯。在他牺牲之后,颜宁曾看到过这些笔记,并发现了史跃平对吴霜的一段评价。

这段评价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05年初冬,史跃平曾特意在吴霜的学校门口等她放学。当时,这个改名换姓了的女孩已被富裕家庭养育得谦和有礼、温文尔雅,但史跃平总觉得她骨子里有种始终未变的东西,那是来自她的原生家庭背景。

牺牲前的史跃平曾忍着复发的腰伤疼痛,在笔记中写道:

“无论用多少节钢琴私教课或者外语课的滋养,都抹不去她言谈举止间紧绷着的一根弦。那些从小真正在‘关爱’里富养成长起来的孩子,举手投足间都会散发出从容的状态,那是他们精神状态的‘富裕’,所以会有安全感。这是吴霜和他们最大的不同,或许也会成为今后同仁们攻克她精神防线的关键线索。”

第97章 28、自古因爱生恨,皆是遍体鳞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