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宁有些惊异,赵瑾对林白乔无意?怎么可能,她记得前世,赵瑾分明是喜欢林白乔的,是因林白乔嫁给了他义兄,他求而不得才放弃的。所以才林白乔夫妇死之后,他才对自己彻底下了狠心,陷害入台狱,后又囚禁自己,难道不是吗。或是华氏自己也不清楚……
昭宁思索之间,有个女官走了进来,原来是贵太妃身边的另一个贴身女官杜衡,她提着一只空空的篮子,屈身对贵太妃道:“娘娘,您让去内藏库取一些上好的黄唇花胶,但奴婢走过垂拱门的时候,好像是出了什么事,门被禁军们封锁了,奴婢过不去,也没将东西取回来。”
贵太妃有些疑惑:“出了什么事,禁军怎会将垂拱门都封了?”
杜衡答道:“奴婢也不知道呢,只看到好像是百官都跪在垂拱殿外,不知是做什么……”
昭宁却突然想到了方才遇到的那些行色匆匆的官员,当时她惴惴不安,总觉得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却没有想起来。
百官尽跪,封闭垂拱门……突然有什么从昭宁心中一闪而过。刹那间,她知道是什么事情发生了!
她霍地站了起来,面色发白,对贵太妃道:“母亲,我想起有一件要事没做,恐怕要去一趟,您和王妃先选着吧。”
贵太妃瞧出她面色有些不对,猜她恐怕要去赵翊那里,问到:“怎么了,可是有什么地方不好,要不要我同你一起去?”
“不必了。”昭宁不想惊扰她们,只勉强一笑:“您就在宫中,哪里都不要去!”
说罢带着樊星等人离开。
等出庆寿殿门时,脸色已无比难看,上了肩舆后对樊星道:“快,立刻去垂拱殿!”
第144章
肩舆很快就到了垂拱门外。
远远地, 昭宁就已经看到门口已被封禁,七八个禁卫正挎刀守在门口。
她心里焦急,让侍从落下肩舆, 只带了樊星、樊月两人快步朝着垂拱门走去。但却被禁卫们拦住了,为首的禁卫行礼道:“卑职奉命守门,任何人都不得过。”
樊星眉毛一竖:“睁大你的狗眼,皇后娘娘也敢拦,还不快让开!”
为首的禁卫连忙下跪道:“烦请娘娘体谅……卑职、卑职不敢顶撞娘娘, 但也实在不敢违抗圣令!”
昭宁也不想为难这些人, 但她实在要过去, 就道:“本宫自会向君上陈情, 绝不会怪罪于你, 快些让开吧。”
“这……”禁卫仍然为难, 毕竟娘娘一句话,他让娘娘过去了, 尔后君上若是怪罪,仍然是他人头落地。
昭宁不知垂拱殿那边究竟情况如何了, 可这禁卫军又始终不许她过去, 不由得有些焦急起来。
正是这时候,一道熟悉的声音传来:“好大的胆子, 竟敢阻拦娘娘, 还不快些让开!”
昭宁抬头看去,只见禁卫军背后来的竟是身着紫袍的吉安。他身后跟着几个内侍,快步朝她们走过来, 向她行礼:“娘娘金安。”又回头叱责那禁卫首领, “还不快去禁卫司领二十军棍!”
昭宁摆了摆手道:“不必为难他。快带我去垂拱殿,我有要事找君上!”
吉安知道昭宁在君上心中之地位, 娘娘既是有急事找君上,他自然不敢耽误,只是此时垂拱殿外……他犹豫了一下,对昭宁道:“娘娘一会儿看到什么情景,千万不要惊讶!”
昭宁点点头,吉安才立刻带着昭宁朝垂拱殿走。
昭宁脚步匆匆,惦记着此时垂拱殿外发生的事。
方才她突然想起来,今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要闹出如此大的阵仗了。
是因为新政!
她记得前世新政推行时,初还甚是顺利,国库的收入也眼见着上涨,青苗法、均税法在全国推广开。可新政改革岂是一件容易之事,很快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若干弊端就出现了,比如有些地方官府强制派遣借苗任务,以充政绩,闹得民怨沸腾,还有地方的地主借均税之机从中获利,损伤财政。甚至不满均税之法借机生事,使得粮食减产。
本朝廷之中就是保守派官员居多,根本不赞成改革。现出了这些弊端,并且越闹越大,他们自然想赶紧停下来。可是向君上呈递奏折反映之后,君上却并不理会,仍然要继续推行新政。如此一来朝野上下反对之声骤起,百官集结跪于垂拱殿外,定要君上收回成意。但是师父却漠然不理,甚至将反对得厉害的官员拉下去杖责。再一次的僵持不下之后,百官激烈阻挠,以至于朝政荒废数日,师父便终于对两个挑事之人,开了杀戒……
昭宁想到这里,忍不住觉得心惊肉跳。
这便是师父的名声真正转折的时候!
在此之前,他还是英明神武,收复西北的庆熙大帝。可是这件事之后,言官们开始奋起骂他,民间对他的评价也开始毁誉参半,说他是不顾民意的暴君,说他独断专行只为弄权。可是师父仍然坚决推行改革。只不过战争爆发得太快,还未等改革见到成效,师父就已经殒身在凯旋途中。尔后契丹族卷土重来,国破家亡,大乾朝退居临安之后便全面恢复了所有的旧制。
昭宁虽不知师父为何要坚决推行改革,但她知道,师父曾为了收复西平府亲自领军打仗,师父也为了天下安康熬夜批阅奏折。他曾经做过这样的多的事,可却因为此落下了这样一个名声,她决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
她一定要阻止这件事,不能让师父沦落到被万人唾骂,被史书称为暴君的境地!
昭宁想到这里脚步越快,渐渐地,垂拱殿已经出现在她面前。
只见文武百官果然跪于垂拱殿之前。而李继和冯远则带着禁军与之对峙,面色冷漠。
此时天色越发的灰沉,无数的乌云堆积于天际,穹顶却泛出发黄的白光,落在那些跪着的百官身上。
为首的官员着绯红色从省服,他生得五官朗阔,留美髯长须,正是御史大夫司马文。
他语气坚决地道:“君上,祖宗法度不可轻易变之,一变不好,恐怕改革不成,更易生灾!古有夏商周三代君主始终恪守夏禹、商汤、和周文武王的法度,是为千古称颂的德朝。而汉武帝改汉高祖之策,使盗贼俱增。汉元帝改汉宣帝法度,使得汉就此衰败。已有众多前车之鉴。如今改革的确出现了问题,更应该停下来了,难道君上还执迷不悟吗?”
头发胡须皆白,戴貂蝉冠的严萧何道:“君上,臣一开始也并非执意反对,只是现如今看来,改革虽带来了些许国库收益,但现在青苗法已经出了问题,更何况更戍法!太祖时期便定下的规矩,为防止将领独大,每隔一段时日便要更换边防将领,如今不再变动将领,岂不是让那些边关将领拥兵自重,长此以往定会威胁朝野啊!”
这时候旁边有个衣着锦绣,腰间系了四五个香囊,宛若富家公子般的官员拱手,则言辞恳切激烈道:“君上,改革才初步施行,决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啊!”
这话一说,昭宁便知此人就是师父任用的改革之人——中书舍人郑石。后来国破之时,他不肯弃汴京城而去,拼死抵抗,被契丹人斩于刀下。因他英勇之举,各路文武大臣反倒开始尊重他,后来的皇帝赐了他忠勇公的谥号。
旁边却有言官骂他:“郑石,你个祸国殃民的奸臣,你倒是身家富足,喝酒吃肉,何曾想过那些穷苦的百姓,被你那青苗法害得饭都吃不饱了!”
郑石也不甘示弱:“我是吃肉喝酒,你苏信就不吃了,你个沽名钓誉的货,昨日是谁才买了十斤羊肉?”
此时严萧何见殿内始终没有君上说话的声音传来,目露焦急,再度拱手大声道:“君上,新政必须要停下来,您若不肯决定,臣便携百官在此长跪不起,就是掉了脑袋,也决不可让新政再推行下去了!”
而他身后的司马文立刻道:“臣愿一死!”随即跪拜了下去。
他身后的众多言官也都齐声道:“臣愿一死!”也都跟着拜了下去。
一时压迫万千,一如天际云辰低垂,闷雷滚滚,仿佛顷刻间就要下下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