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星期后,桑景云迎来了清明节,《一个士兵》这部小说,也已经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月。 在桑景云上辈子,她自幼生活的村子里的人对过清明很重视,但她对这个节日无感。 她穿越前,甚至已经有几年没去给家里过世的长辈上坟。 她小时候,她父母为了做生意常年不回家,清明节也都在外面过,并不回家祭拜家里长辈。 她长大后,自然有样学样。 但这是民国,人们对过清明这事儿,还是很重视的。 桑钱氏这段时间,时常说起从前。 早些年,桑元善身体没那么差的时候,他们一家会在清明前后抽空去嘉兴,祭拜桑元善的父母和其他亲人。 阿兰就是他们某次去祭拜的时候,从嘉兴带来的。 桑景云这身体的原主年幼时,也跟着去过嘉兴,这样的惯例,一直到近几年才结束。 一来桑元善八十来岁,身体实在吃不消,二来桑家的情况不好,也就没有了这个心思。 今年,他们家虽然有了点钱,但缓过来没多久,自然不会想着要去嘉兴。 他们只打算在清明的前一天去上海县城,祭拜桑元善、桑元善的原配,以及陆盈的父母。 桑元善搬到上海后,曾在郊区买了一块不到半亩的地,当做桑家子孙后代的墓地。 因为这块地很小,旁边都是坟地,不值钱,因此即便之前桑家落魄了,也没有将之卖掉。 他们家扫墓,都是在清明前一天。 而各种准备工作,再往前一天,就已经开始。 今年的清明节,是在公历4月5日。 4月3日这天下午,桑钱氏带着阿兰和桑学文做了很多粽子,又做了很多糯米团子。 糯米团子当天下午就上锅蒸熟,而粽子等到晚饭后才下锅煮。 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煮了一段时间,然后将没燃尽的木头留在灶膛里,就能去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来,粽子已经煮透。 桑家做的都是肉粽,足足有一大锅,不过他们人多,吃上两天,再送谭峥泓几个,也就没有了。 4日一大早,谭峥泓就来了桑家,还带来很多包好的虾仁馄饨。 因此,今天的早餐,吃的是肉粽和馄饨。 粽子里包的五花肉里的肥肉已经被煮化,吃着一点不油腻,吃一口粽子,吃点馄饨,味道那叫一个好。 桑景云吃了一个粽子一碗馄饨就饱了,谭峥泓和桑景英,却都吃了两个粽子。 吃的最少的是陆盈和桑景丽,两人分了一个粽子,又吃了点馄饨就饱了。 吃饱喝足,桑钱氏就开始准备上坟要用的各种东西。 粽子、青团、鱼、肉、鸡蛋、酒……桑钱氏装了两篮子,又拿出两个很大的布袋,袋子里装着的是她和阿兰一起,用锡箔折的元宝。 “他过世那会儿,来吊唁的人都让我多折点元宝烧给他,但我那会儿实在没钱,就只折了半袋子,当时他们看我的眼神都不对劲,觉得我亏待了他……”桑钱氏叹着气说桑元善的葬礼。 这事儿她常念叨,觉得对不住桑元善。 但桑景云觉得她已经做得很好,相比于死人,肯定是活人更重要。 那些元宝和篮子,都被桑钱氏交给了桑学文,又道:“到时我们回家拿个镰刀,也好把坟头的杂草给清理了。” 他们搬家时,大部分东西都搬到了租界,但农具啥的,留在了孤儿院旁边的房子里。 桑景云什么都不懂,就只看着桑钱氏收拾东西,同时低声询问身边的谭峥泓:“我们今天去扫墓,你也跟着去?” 谭峥泓道:“桑小姐,我好久没去孤儿院了,今天也没地方去扫墓……” 桑景云笑了笑:“我瞧着,我奶奶是不会赶你的,你想跟就跟着吧。” “嗯!”谭峥泓笑着应了,打算等下一直跟着,顺道见一见桑景云的爷爷。 他在桑家,听过很多桑元善的事情,知道桑景云小时候,是桑元善教导的。 他对桑元善,非常崇拜。 等一行人全部准备好,时间已经到了上午八点半。 他们一起出发,前往电车站。 今天的天气有些阴沉,好在并未下雨。 同时,这会儿的天气,也已经暖和起来。 上海这边,从4月开始,就不需要穿厚衣服了。 也就是现在还没有旗袍,桑景云觉得,若是有旗袍,从5月一直到10月,都能穿短袖旗袍,遇到比较冷的日子,多加个披肩就行。 桑家人挺多的,放现代绝对称得上大家庭,但在这个时代,有些人家去扫墓的时候,能出动二三十个人。 今天的电车上有很多跟他们一样,从租界前往上海县城扫墓的人。 从电车上下来,重新看到上海县城,桑景云有些恍惚。 他们是2月中旬搬家的,现在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