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郎......”姜窈终于轻声唤道,声音软得自己都吃惊。
谢余年眸色一暗,忽然低头凑近她的颈侧。
温热的唇若有似无地擦过她颈间跳动的血脉,惊得她倒吸一口凉气。
谢余年却克制地停了下来。
姜窈心想,她该推开这逾矩的触碰,该提醒他礼数未成。
可她却伸手揽住了谢余年的脖子,又唤了一声。
“谢郎。”
这次尾音未落,谢余年已经吻住了她的唇。
姜窈脑中“轰”地一声,手指无意识地紧了些,却将两人拉的更近。
直到马车一个颠簸,两人才稍稍分开。
谢余年仍保持着将她圈在怀中的姿势,目光灼灼地看着她泛红的脸颊和微微湿润的唇瓣。
“怎么突然要去寂照庵?”
姜窈被他盯的发慌,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
谢余年垂眸看她,目光落在她交错的手指上,“去见一个人。”
姜窈微微一怔。
去尼姑庵要见的,自然是一位女子。
一个男子单独前往确实不便,又或者......
是怕她误会?
这个念头突然冒出来,叫姜窈吓了一跳,忍不住去偷瞄谢余年的表情。
“噢。”她轻轻应了声,没再多问。
谢余年却似乎看穿她的心思,唇角微扬,“放心,不是你想的那样。”
这句话反倒让姜窈脸颊更烫。
她想辩解,马车却在这时停了下来。
“大人,寂照庵到了。”车夫在外禀报。
谢余年先下了马车,转身把姜窈扶了下来。
寂照庵掩映在苍松翠柏间,朱红色的大门有些斑驳。
门前有位小尼姑,似是早知他们要来,“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她引着二人穿过后院,越走越僻静。
停在了一间小院前。
小院门扉半掩,推开时发出“吱呀”一声响。
院内石桌上茶烟袅袅,一位素衣女子背对院门而坐。
叫姜窈惊讶的是,院里除了这位姑娘,还有两个熟人。
“蒋表哥?表嫂?”她不由轻呼出声。
蒋晏清转过身,见是姜窈,脸上带着温和,“表妹来了,快坐。”
他侧身介绍道,“这位是罗姑娘,你唤她罗姐姐便是。”
姜窈这才将注意力放在那位素衣女子身上。
约莫二十六七岁的年纪,一身月白色交领襦裙,腰间束着淡青色丝绦。
她发间只簪一支竹簪,余发松松挽起,衬得一张瓜子脸愈发清瘦。
罗姝意抬眼看来时,姜窈只觉那目光如秋水般澄澈见底,却又似古井无波,仿佛看尽世间悲欢后沉淀下的平静。
“姜姑娘。”她微微颔首。
姜窈连忙回了一礼,“罗姐姐。”
她心下对此人有了几分猜测。
当年与秦大公子定亲的人家便姓罗。
听闻秦屹死后,她未再另嫁,原来是来了这寂照庵带发修行。
谢余年径直在石凳上坐下。
罗姝意看着谢余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很快又归于平静,“谢大人。”
她示意姜窈落座,“茶刚煮好,诸位请用。”
姜窈挨着谢余年坐下,悄悄打量罗姝意。
她斟茶的手指纤长苍白,腕骨突出,衣袖滑落时露出手臂上一道淡色疤痕。
姿态从容,却比闺阁女子多了几分出尘之气。
姜窈猜到了今日来此的目的。
“罗姑娘,”蒋晏清温声道,“我们此次前来,是为了当年秦兄一案......”
罗姝意指尖微颤,茶水在杯中荡起细小的涟漪。
她将这杯茶推到谢余年面前,轻声道,“我知道的。”
谢余年接过茶盏,指尖在杯沿轻轻摩挲,“三日后,萧旌会主持祭天大典,”他抬起眼帘,目光幽深,“罗姑娘可亲自去击登闻鼓,御前鸣冤。”
他话音刚落,罗姝意执壶的手便微微一颤,茶水溅出几滴,在石桌上晕开小小的水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