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一个月的奔波,眼瞅着就要到京城了,众人都很兴奋,加上他们住的那个酒楼夜里还在接源源不断赶来的客人,很是热闹。一行人几乎都没睡好,天蒙蒙亮就起身了。
沈大海喜欢去街上转悠,他还打算把生意做到京城里来呢……不过,如今这只是个想法,得看看京城这边容不容得下外地客商,若是众人联合起来排挤,不让外地人做生意,他也就不掺和了。
当朝建都已有三百多年,京城的城墙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一些人入城时,还要拿出路引。
路引上有写明他们祖籍何处,从哪些地方而来,还有来京城的目的。
读书人要比普通人多得几分尊重,得知一行人中好几个年轻举人,守门的官兵言语间都客气了些。
都说京城贵人多,也正因为贵人多,那些贵人并不会无脑的在路上随便得罪人,大家互相之间都很客气友善。
京城很大,分东南西北四城,东城有皇宫,还有那些皇子公主与各勋贵的府邸。西城富裕,有银子的人都住那边,南城接纳了不少外地的客人,几条有名的风月街都在南城。北城住着普通百姓……其实也只是相对城里其他地方的贵人而言较普通而已。
城门外绵延几十里地的官道旁边都住了人,据说还有一些路通往附近的小镇。那些才是京城的底层百姓所居。
城内很是繁华,哪怕闭着眼睛胡乱穿梭,都是热闹的商铺和街道。
沈大海做生意多年,刚好也认识京这边的客商。还没有到京城时,他就已经书信一封,让人帮忙打听一下宅子。
“我得去投奔故友。”沈大海进城后不久,马车就停了下来,他对着蒋三公子辞行。
他离开时会带上胡欢喜夫妻二人,至于吴明知……大家互相之间闹得不愉快,吴夫人那么傲气,看不起沈家,沈大海也懒得讨好于她。
说句不好听的,与其讨好吴家,他还不如去讨好顾胜呢。
顾胜好歹是一方主官,吴家完全不能比。且两家也更亲近。
自从定亲后,顾胜虽然没有在沈大海面前表明自己亲家的身份,但对沈大海要比之前和善。
蒋三公子来之前,家中也并非没有安排,虽说京城没有故交,也找人打听了一下,他打算去南城租宅子。而且方才他已经从京城当地人口中得知南城有一条街专门租给读书人,他打算去那边问一问。
“我要去南城。”
两人互相寒暄几句,就各自分开了。
离开前,没有问吴明知母子,也没有问谢承志。
至于高英,人家是被掌柜的安排着提前下了船,等到众人下船,早已不见高英身影,不过,他在船靠岸前有对着裴清策二人辞行,还邀请他们去家中做客。
本来还挺壮观的车队在沈家人离去之后,瞬间就只剩下了两架青蓬马车。
吴夫人脸色不太好:“你哥这就不管我们了?”
吴明知一脸无奈:“总不可能没苦硬吃吧?有长辈依靠,凡事不用自己操心,傻子都知道跟着……”
只能说堂兄运气好,找到了一个娘家得力的妻子。再说了,长辈和长辈是不一样的,母亲虽然是堂兄的婶婶,可她最近性子愈发古怪,没有人愿意找这种长辈来压在自己头上。
他是亲儿子,若不是亲的,他都想丢下母亲离开。
最后,剩下谢承志和他们同行。
何萍儿嫁妆不多了,买不起京城的宅子,夫妻俩打算去租。他们不打算吃苦受罪,既然是租,那就租好一点的。
刚好吴家母子也是这么想。
于是,两家一起同行。
即便天子脚下,坑蒙拐骗之事也避免不了,但到底会收敛许多。两家人被坑了十多两银子,才算是安定了下来。
二人想着守望相助,选了相邻的院落,出门采买时,听说最近来京城的读书人不少,手头宽裕一点的,都选择住在他们后面的那条街。
后面那条街要宽敞许多,全都是独门小院,而吴明知他们俩这院子其实是一个大宅子隔出来的各种小院,规整一些的,价钱很高,稍微便宜点就都有缺点。要么厨房太小,要么没有水井,要么茅房的位置偏远还要与人合用。
而他们后面的那条街,光名字就很好听,叫状元街。
此处离参加会试的贡院不远,而且这边房价无论是租还是买,都要比别处稍微高点。非要留在此处的,都是来参加科举的读书人。
状元街上无论白天黑夜,巡逻的官兵都要比其他街道多些。等到会试开考,还有专门的马车接他们去贡院,同行还有官兵护送……最重要的是,他们因为上马车时核实过身份,进贡院时不用与其他人一起挤着搜查,而是有专门的一条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