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紫烟并没有外人看到的那么风光,那个和她一母同胞的姐姐总是想方设法的陷害她,事关科举,别说她一个养在深闺的姑娘家,就是朝堂上的大人们,也不好随意插手。她想要一口回绝,忽然想起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平日里的做法,当即答应了下来。
“我只能保证尽力去帮你求情,能不能成,这可不一定。若是不行,你别怪我。”
“不能不能。”吴夫人欢天喜地,“您是尚书大人的掌上明珠,您开口都不成,那别人也不成。只要您愿意帮忙,成与不成看天意,我们母子一辈子都会记得您的恩情。”
吴夫人后来又找了贺夫子。
她有听儿子说过,贺夫子原本在灵山书院教书,却被京城的红山书院盛情相邀……由此可以看出,红山书院这边,贺夫子肯定有些人脉。
而红山书院中的夫子,有好多是从朝堂上退下去的官员,据说当今天子的太傅也在书院中养老。
能做主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贺夫子到红山书院做夫子的人,绝非等闲之辈。
若是贺夫子愿意帮忙,兴许还有几分机会。
贺夫子却觉得为难:“我不认识说得上话的人。”
吴夫人不信:“夫子别跟我开玩笑,您要是不认识人,红山书院又怎么会去千里迢迢之外跟灵山书院抢您?”
读书人不爱撒谎,贺夫子也一样,撒下的谎被戳穿,他并不羞恼,直言道:“臭号没有公不公平之说,摊上了就自认倒霉。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明知也说文章写完了,只是多了几个墨点,兴许会有大人耐心看完他的答卷也不一定,如今最要紧是不要就此放弃,打起精神将接下来的两场考完,若是一切顺利,也有榜上有名的可能。如果现在放弃,那才是真的断绝了考中的可能。”
吴夫人要的不是兴许有大人将他的答卷看完,而是希望有人帮忙说句话,让那些审卷子的官员能仔细看一看。
“若是看了之后明知还落榜,那我们就认了。”
贺夫子没吭声。
吴明行却不忍心让夫子这般为难:“婶娘,朝廷选拔人才,人家想要哪种就选哪一种,这不是夫子能够左右的。你与其在这里纠缠,不如回去好好劝劝堂弟重拾信心。”
“要你管?”吴夫人目的没达到,心情很不好,“你身为明知的堂兄,不帮忙就算了,还在这里说风凉话。你是不是想直说明知此次不成,干脆回去准备下一次?”
这就是事实啊,只是吴夫人接受不了而已。
吴明行没吭声。
“你也就是运气好,娶了个嫁妆丰厚的媳妇罢了,傲气什么?”吴夫人冲动之下,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当着贺夫子的面就开始吼,“原先在家的时候,你对我还挺尊重,一出门就不管我了。我算是看出来了,我家大人拿你们当一家人,你们却完全不这么想,从头到尾只顾自己。明知坐了臭号,你心里不定怎么高兴呢?”
吴明行脸都黑了,他和堂弟关系还行,比不上亲兄弟也不差什么,平时也有凑一起吟诗作赋。总之,要比他和其他读书人之间亲密得多。
婶娘这话,犹如一盆脏水泼了他一脸。
吴明行还怕她回家以后还这般诋毁自己,想要为自己争辩几句,又觉得婶娘最近愈发不讲道理,还是等会试考完,在堂弟回乡之前和其谈一谈。
是的,吴明知出了这种事,几乎没有榜上有名的可能。
第二场开考,何萍儿启程回乡,她刚走没两天,谢承志第二场考完后,就带着媒人去尚书府提亲了。
据说当天接待他的只有尚书夫人,不见尚书府其他的女眷。
婚事一定下,谢承志这个读书人就像是当初在淮安府那般的名声,瞬间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会试还未放榜,已经有年轻举子被官员捉住当了女婿……当然了,谢承志入京时带着妻子,不止一个人看到他们二人以夫妻相称。
谢承志娶过妻的事,很快就传开了。
堂堂尚书府的明珠,居然嫁了一个有妇之夫?
又有传言说,这门婚事尚书大人根本不答应,是那个刚回来的明珠非君不嫁,尚书夫人怜惜女儿多年受苦,不忍让女儿失望,这才答应了亲事。为此,夫妻俩还吵了一架。
不管外头传言如何,谢承志和白紫烟的婚事都定了下来。
沈宝惜一开始还担心有人将自己曾经追着谢承志跑的事说出来,她做过的事,不惧人言,裴清策也不会因此改变对她的态度,但外人可能会笑话他。
三场考完,裴清策歇了一天才缓过来,沈宝惜说了自己的担忧。
裴清策听完就笑了:“你不在乎,我不在乎,管他说不说呢。而且,那位柳姑娘不会愿意听见这种传言,你尽可放心。”
沈宝惜一想也对。
等待放榜的这五日,众人心思各异,吴明知垂头丧气地收拾行李,已经在打听去往江南的大船了。吴明行则带着妻子满京城的蹦跶,哪里热闹往哪儿挤。他不觉得自己能得个好名次,若是二甲末尾或者是同进士,多半是外放做官,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爬不高,一般回不了京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