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着,有没有可能,你再给出一些特别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宋莆笑着挠了一下鬓角。
林巧枝都被逗乐了:“那不太可能,想有前瞻性,就代表咱们目前的技术实现不了。”
“好吧,我们还是脚踏实地来做,尽可能减少未来返工、翻修。”宋莆略微失望,又感觉眼前的林巧枝真实了许多。
从初见那天笼罩在华灯璀璨下的第一印象中脱壳出来,生动了不少。
想也是,要是前瞻性的技术,都能被林巧枝说得清楚,并且精准规划,她的工业同行不会像是小麦一样倒伏吧?
“不过吧……”
林巧枝话音透着点思索,声音传到了宋莆等人耳朵里。
宋莆眼睛睁大:“什么不过?”
“其实我个人觉得,往后起码十年时间里,最先发展的应该是配套农机,比如小麦这一块,可以做耕地、施肥、播种功能集成的一体机。”林巧枝顿了顿,继续道,“这样的话,播种行距、播种深度,都要在这版本修整方案预先有一个机械化估算。”
照林巧枝看,全丘陵地形拖拉机技术已经领先很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除非中国整个工业体系跨越式发展,否则很难再有大改进。
改进也是往降低成本的方向走。
反而是配套农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逐步跟进,否则无法发挥丘陵拖拉机最大的潜力。
就好像当初从北边传过来的铁牛55一样,后续这么多年,红旗厂其实一直都在这个基础框架上,做进一步更新,实现更多的功能,满足更多农户的作业需求。
“还有,适应地形的丘陵小型联合收割机,初步看的话,割幅1.8米左右可能比较合适,再带防堵塞脱粒装置,收割的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林巧枝看向众人,“做宜机化方案的话,这部分要预留的空间,也最好一次考虑到位。”
第142章 形成一个“红旗牌”的农机大产业链
宋莆简直大开眼界, 不可置信的表情中带着几分茫然。
他不是没有接触过农业机械化,但工业发展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凶悍了?
未来很多年丘陵地形拖拉机都不会再有技术大突破?
这跟“我培育的小麦种子,未来很多年都没有别的品种可以替代”有什么区别?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宋莆对此大为震撼。
林巧枝的话好像有点“狂”, 但确实是理智分析得出的结果,工业是链、是网, 唯独不可能是点, 一枝独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先要做对这些配套农机,做一个整体性的技术预测?再根据推测的结果,反过来制定修整方案?”胡开记当场就信任了林巧枝的判断。
但凡眼前是别的什么人,听到这种离谱的发言, 多少要再怀疑一番,再反复验证这个真假,才敢决断要不要信任。
不过面对林巧枝,胡开记就省略了这个过程, 顺着她提出的思路往下继续思考起来。
会议室里,在场的红旗厂领导和几位高工表情各是不同, 却又都透着三分相同的感兴趣。
他们对修整丘陵耕地本身肯定支持, 但,更在意的肯定还是林巧枝口中的农机未来发展。
这不是就相当于红旗厂版的一五计划?
回忆了一下林巧枝简单勾勒的图景,温东鸣不免心痒痒,偏头低声:“你觉得怎么样?这个做起来难不难?”
“这……说不好。”被问到的陶正宜回答得略略勉强。
“给个准话。”
“这哪有什么准话,您又不是外行。我要是说造得出来就造得出来,我不得去造飞机航母?”
温东鸣叹了口气,每当这个时候就尤其稀罕林巧枝的性子了, 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他倒是想直接问林巧枝, 但上面早就隐晦传达了,后面肯定还有要征调林巧枝的地方,回红旗厂主要是休养调整,不可能再留她长期扎根红旗厂做农机工作。
换位思考一下,要是搁他,他也舍不得,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让林巧枝一直研究播种机、施肥机、灌溉机这些配套农机,确实是拿大炮打蚊子,太浪费太可惜了。
但不换位,他就是红旗厂的厂长啊!多希望红旗厂能嗖嗖把这些配套都研发生产出来,形成一个“红旗牌”的农机大产业链!!
多爽快。
多令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