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两天晚上,都和大家一起挑灯夜战,研究这次的引进方案,知道中方自己人的实际底子。
再看眼下这个“演”出的样子。
摆出的架势,中法双方看起来,真的像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切磋,她心中暗自称奇。
但也是认真的听对方发言。
一半是翻译,一半是直接听。
大多的引进项目,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林巧枝每经历一个项目,基本能熟悉一个项目的工业英语。
而工业来来回回,其实就那么多单词。
慢慢水平也就起来了。
听翻译的,和听对方技术人员的直接输出,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技术人员之间那种表述的习惯和共鸣,确实会被翻译转述削弱。
林巧枝主要还是听技术,理逻辑。
因为机械工业这个东西,一定是按照逻辑走的,和化学的千变万化不一样,和人这种善变的生物更不一样。
其实站在德、日、法三国的角度。
他们的做法也只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升级版本,高科技版。
老王想把自家的西瓜卖出去,有客人来问“你家西瓜甜不甜”的时候,难道他会说“我家西瓜不保证甜,这一卡车还被撞过一下,但是肯定是最沙的”?
他只会说:“我家西瓜包甜!而且绝对是这周围几家店里最沙的。”
如果你傻乎乎的买回去了,那就是成功卖出一个。
但如果你说:“老板,你家这瓜这块摸起来怎么瓤了,是不是摔过的?”
他或许会一脸固执的否认,但大多数老板,就会惊讶的一摸:“哎呀呀~不好意思,这个估计是刚刚不知道哪里磕了一下,我给你再挑一个/送你半个……”
说起来,卖设备和卖西瓜,也没有什么太大不同。
只不过,大家买西瓜有经验了。
但买这样先进的炼钢、轧管、无缝钢管技术成套设备,还是头一遭。
而对法国科莱西姆公司来说,想要做局其实很难,也没有必要,损害名声和利益,中国又不是从前那个战火中什么也无法保障的弱小混乱国度了。
他们的政府态度坚定,非常有智慧。
而且,面对中国国营单位,想要编造点什么实在是太辛苦了,因为做得越多,痕迹越多,反而越有可能被这群人察觉到蛛丝马迹而拆穿。
甚至因此暴露出更多信息。
所以像是曾经那样,既收了钱,又出了没用的旧设备这种好事,几乎是不可能了。
相比之下,不如在技术上稍微模糊一下,简单直接,运气好一点,说不定就是赚到。
说起来简单,但其实也是一种傲慢了。
因为他们是技术的掌握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需求,天然就站在了更为强势的一面,俯瞰着,俯瞰着并不懂技术的采购方。
而遇到林巧枝,真的就是纯属倒霉了。
林巧枝的技术眼界,可能比他们如今国内最先进的技术,都还要再高一截。
就好像已经做过文思豆腐的人,再去看片猪腰花的技术,即使此前从未给猪腰片过花刀,但要是厨师想把这客人当老外糊弄,还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是不是在刀工上偷工减料,敷衍了事,耍了花样的。
法方说的话,表述的观点。
林巧枝一笔笔在本子上记着。
又在这些简单的字句之间,画上连接的箭头,梳理着逻辑和关系。
换个人来,就没法这么顺利了,比如法方提出“自研润滑系统可降低工作温度20%”以此规避中方对轴承耐久性的质疑,林巧枝站在更先进的角度看,就能一下判断出可行性。
但碍于现在的视角,就很难判断这话的真实性了,人本能的会怀疑——是不是我们做不到而已,法国万一真能做到呢?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可对林巧枝来说,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
随着会议持续推进,中法两方慢慢开始打太极了,这也是谈判的正常现象,最先是最激烈的,因为提前准备过一晚上、甚至几晚上,双方都火力十足,但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完了,解决不了的问题,试着看能不能处理,实在无法达成一致的部分,都默契地留到下一次。
中方谈判代表们,先后往林巧枝这边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