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但安史之乱和门阀有什么关系,不是胡人造反么?] 李世民看到第二条评论脸色一黑,虽然说的是事实,但这话怎么这么难听呢? 他摸索了一下,然后发出了一条评论:安史之乱到底怎么回事? 【作者有话说】 本来想在黄巢后面接着讲安史之乱的,才把李隆基拎出来,但又一想和这个单元的农民起义主题不大相符,所以就挪到后面武则天或者军阀里,大家有什么好意见或者想看的? 今晚不一定更新,周五了嘛,社畜要放纵一下子嘻嘻,但周末一定补回来。 第11章 评论区后续 ◎谁?安禄山?那个跳舞的胖子?会造反?◎ 不久,李世民这边居然收到了其他人的回复。 [七仔说人话:呦,ID叫李世民,还这么关心安史之乱,看来入戏挺深啊。不过安史之乱算军阀边军造反吧,肯定不在农民起义这个系列里,你去别的up主那里找找吧。] [草莓超甜的:我还是不懂安史之乱和门阀有什么关系,那安禄山不是个胡人么?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怪李隆基那个扒灰的小垃圾就是了。] 李隆基,就是天幕说的那个唐玄宗是吧,也不知道是他哪代子孙,而且玄宗这个庙号也实在奇怪,竟然让人一时让人分不清是褒义还是贬义…… 可不管怎么说,他在位期间怎么就能让边军造反了呢?还被后人叫垃圾,可见风评不好。 “这扒灰是何意?”他询问道。 此时这词尚为流传开来,只民间偶有传言以做取笑之意,现在坐在殿中的大多数出身有些根基,哪里听说过? 只一个刘弘基,早年落拓不羁,结交了一些游侠,在江湖里厮混,听过好些不正经的话,现在憋的脸通红,也不知道说这个合不合适。 “陛下,臣……臣约摸听说过,就是…怕不合适…” 尉迟恭好奇:“这里也没有外人,老刘你有什么可避讳的?怎么吞吞吐吐的,陛下定不会怪罪。” 李世民也朝他点点头。 他嚅嗫道:“就是说,家翁和媳妇……” 李世民:可以了,不要说了。 他脸色黑的像锅底,竟没想到会是这样败坏纲常之举。 二凤还在生气,系统又响起了提示音,显示收到新的回复。 [冰箱没我会制冷:楼上是从教科书里学的历史吧,没河北门阀支持安禄山敢造反?这恩怨早在李渊杀窦建德时就埋下根儿了,修不好的。] 李世民:…… 他赶紧关了消息,坐回上位。 虽说这天幕只显示在长安上空,但评论所言到底涉及到了他的父皇,不好显示于人前,让天下诟病。 河北……河北 这可是一笔几百年的乱账了。 从东汉末年门阀起家开始,那河北士族就和他们关陇门阀不对付,一直到隋末群雄并起,能争天下的也就南方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和他父皇。 背后各自的拥趸正是关陇贵族与河北士族。 他老爹当时想斩草除根所以杀了窦建德,可反而更激起河北士人的反感,起了许多风波。 他继位后自然是想了办法去弥补,修复与河北士族的关系。看来做的还不够啊! 以至于后世竟出了这么大的乱子! 最好的方法无外乎减税与增加出仕的名额,可他刚决意要进行科举,这会不会与国家有碍? 李世民一时深思起来。 天宝年间,大明宫。 李隆基点了图标,开始看评论。 他不信那个搞出了乱子的唐玄宗会是他,他才没那么昏聩,哼。 [金金金元宝:大唐的国运就是从李隆基开始一泻千里的,他早死二十年就好了。] 放肆! 李隆基拿酒杯的手都在抖,这后世之人如何敢如此羞辱他! 而且百姓愚昧,只把天幕上所有出现的话都当做是仙人说的。现下被他们看见了,岂不是要以为这是天神对他不满,想让他早点死?! 他突然心好慌。 颤抖着手赶紧滑过,同时心里想着该怎么让言官遮掩这一段。 可惜晚了。 长安城里识字的人不少,已经有不少学子看到了这一幕在窃窃私语了。 “如今天下太平,海清河晏,天幕的文字怎能如此刻薄呢?” “这天幕可是说的言之凿凿,定是将来发生了不得的大事!” “那咱还去朝廷效力么?” “嗐,你刚刚没听么?那黄巢就是因为出身商户无人举荐所以考不上科举的,你我又能好到哪里去,必是名落孙山!” 先前那个勋贵和亲友没商量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悻悻回家。他心情烦躁,催的车夫也狠狠抽了马屁股两鞭子,不意撞到了街边拐角的一个卖菜老汉。 耳听得老汉在那里骂骂咧咧,他暗叹一声晦气。正打算扔一吊钱打发了,却听的议论声渐渐大起来。 “呵,我看这些豪门大户也没什么礼节教养。” “天上的神仙不是说了么?等黄巢来了,他们都得死,一个也别想逃过。” “就是,一天天的用下巴看人,把咱惹急眼了,咱也搞一回农民起义。” “快看,天幕又变了,有没有识字的给念一念啊?” [休伯利安清洁工:就凭黄巢屠了门阀,他就是个大善人(狗头)另外我也同意楼上说的李隆基该早死二十年,那绝对是明君。] 李隆基简直气到心梗,他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让后世人这么唾弃,朕可是再造大唐的人!且他兵权都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边军怎么可能造反呢?他平衡各部势力,调整国家财政,有多殚精竭虑,那些人懂什么! 他忿忿不平的滑向下一条评论,结果很快又被打脸。 [小凤凰独美:就李隆基那饮鸩止渴的财政政策,不是安禄山也有别人造反。] 李隆基:??? 谁?安禄山?那个跳舞的胖子?会造反?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天幕中提到唐玄宗的只言片语,又认真思索了一下自己的赋税政策,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惊人的猜测。 难道,是因为自己把部分赋税留解在了地方,所以他们花钱养兵最后造反了? 他有点慌,但不想承认。 幸好安禄山现在还在京城里没走。 咸阳宫。 秦始皇看了看评论,没看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便着手开始和群臣议论起了他们的大秦接下来的改革方向。 还没有议论出个结果,突然有内侍托着卷竹简上殿,偷偷的瞧了一眼他的脸色,才轻声回禀:“陛下,戴罪在家的廷尉李斯,上了一道奏疏。” 始皇神色不辨喜怒,点了点头让呈上来。 这是李斯的请罪书。 可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