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起名都是各种纯数字,要么是父母的年龄,要么是出生日期。 还有一个好玩的方式。比如孩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十九岁,母亲十七岁,那孩子就可以叫朱四九,因为四九三十六嘛哈哈哈。] 李世民:……虽说时下里,大家也都愿意给小孩子起个低贱一些的乳名,比如他管儿子叫青雀或是稚奴,可也只是个乳名罢了。这正式的名和字都是要费心思好好取的。 元朝也太过分了吧! [朱重八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等他长大的时候,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三个哥哥里,大哥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娶了嫂子,生了两个儿子,二哥三哥因为太穷,直接入赘到别家去了。 朱重八十六岁的时候,正是至正四年,天降暴雨,黄河决堤,元廷没钱修的时候。他家所在的凤阳也是黄泛区,受到了波及,而且不是一般的波及。 洪灾之后就是旱灾,旱灾又造成了蝗灾,而因为朝廷的不作为,这一切又马上演变成大瘟疫,席卷而来。时代的一粒沙,落在老朱家头上,就是灭门的惨案。 先是入赘到别家去的三哥,岳家染了瘟疫,三哥他们全家死绝。而后又在一个月之内,自己家中,父亲、大哥、大哥长子、母亲先后饿死。 除了嫁出去联系不上的两个姐姐,家里只剩下朱重八和暂时回家来的二哥,以及大嫂领着小儿子。] 这是世家子王生无法想象的悲苦生活,他便是听描述都心有不忍,哀叹道:“这朱重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么?我曾以为,为帝王者,当属那汉高帝和南朝宋高祖出身最为贫寒了,没想到后世竟出了这般人物!” 汉高帝,即为汉高祖刘邦,应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只因司马迁的《史记》中将庙号与谥号混在一起叫成“汉高祖”,是以流传千年。 而南朝宋高祖,则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刘寄奴,少时家贫,曾做过许多低贱的工作,后来以军功才建立刘宋。 宇文在一旁锐评:“刘邦和刘裕--说来刘裕确实是刘邦弟弟的后代,也算一家人--虽然也出身落魄,但好歹是有出身的,就像那蜀汉的刘备--这位也是刘邦的后代,也是织鞋贩履,可终究是有门户的人家。 但这朱重八,却的的确确是卑贱出身了。” 隋唐时门阀观念仍旧很重,普通贫寒之家想让孩子出来读书做官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朱重八这样的佃户流民,在他们看来已经算是贱民那一等的。 宇文一时又想到:若陛下真能改革科举成功,可是要有越来越多的寒门来挤占他们的位置了。 [朱重八和二哥找到了他们的主家,地主刘德,希望能施舍他们一块地,很小很小,只要能埋葬父母就够了。可地主嫌晦气,对他们兄弟拳打脚踢,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看不下去,给他们留个块地方,用来安葬。 安葬过后,兄弟俩想要去投靠大伯一家,结果一打听才发现,大伯一家十三口,除了一个堂嫂,竟然阖门死绝,竟是连一个后代都没有留下! 回家后,大嫂带着唯一留下的小儿子,一路乞讨回了娘家,他和二哥也分开去寻找活路了。 朱元璋后来回忆道: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Y?e?不?是?ǐ????ǔ???é?n?2????2????????????则?为?山?寨?佔?点 但,二哥一家不久后也都死了。 从平民到佃户,从佃户到流民,从三十多口的兴旺家族,到只剩下三四个人。 这,就是元末许许多多普通平民家庭的缩影。 这,他妈到底是个什么世道?] “对!这到底是个什么世道!”应天府城楼上,胡大海也喊了出来。 天幕上的话似乎给了他们更多激愤的勇气,他们也呼喊着发泄自己不甘的怒火,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经历过这样惨绝人寰的过往。 “这是个吃人的世道!那些蒙古鞑子就是不让我们活!” “那我们就让他们去死!” 城墙根的元廷降兵听到他们的话瑟瑟发抖,一声不敢吭,害怕被这些红巾军就地杀了祭旗。 这时,之前那个家里在黄淮种地的军户哆嗦着声音,颤颤巍巍的说:“各位军爷……俺虽然是蒙古……鞑子,但俺,俺过得也不好,别骂俺了。” “那你为什么还给元廷卖命!”看押他们的小头领怒目。 “俺也不想,可俺爹娘都在老家,千户让俺集合,俺怎么敢反抗……” 小头领沉默,因为经过天幕讲解,他们知道这个鞑子说的是实情,那些蒙古平民日子也不好过。 朱元璋听到这边的动静,适时站出来,朝他们大喊:“那就跟咱一起反抗!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不仅骑在我们汉人的头上,也骑在你们头上,咱们一起去推翻他们,让他们再也不能为非作歹!” 一些元廷降兵似乎是受到了鼓舞,感觉胸中有一股热气涌上来,连两颊都有些发红。 “好,听元帅的,推翻他们!” [天无绝人之路,朱元璋去了城郊的皇觉寺做和尚。哪怕需要每天的干活,也总比饿死强。可这种日子刚过了两个月,就又要去继续颠沛流离,因为大灾后人都快死光了,自然没有什么香火钱,方丈不想坐吃山空,于是暂时解散了寺庙。 朱重八拿起钵盂,开始到处化缘。 说来可笑,他在皇觉寺这两个月,全都在给寺里、给方丈干活,根本一句正经经文都没念过。而现在出来化缘,也不过是给流浪乞讨一个好听点的说法罢了。 他从皖北到豫东,再折返回来。这样的流浪,他四年间走了两次。每天早上看到炊烟就兴冲冲的赶过去,不顾人家的冷眼甚至打骂,只为讨一口吃的,晚上找不到寺庙只能睡在野地里。正如他自己回忆的那样:“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但天选之子总是与众不同的,就像黄巢写的菊花诗一样,朱重八那念过几天私塾的小学文化水平,也在流浪期间写过几首。 有一天他又没有找到能投宿的地方,只能睡在野外,偏生是冬天,寒夜漫漫,身上的袈裟又短又破,根本盖不住全身,只能侧身蜷曲着,想要忍过一晚,却突然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野卧》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秦始皇点点头,沦落到如此境地,竟然也能做出如此豪迈的诗,一点也不比黄巢那“满城尽带黄金甲”差,不愧是豪杰。 不,不仅是豪杰,听到现在,这似乎是唯一成功的,而且出身比前两个还要差上许多,果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只是不知,将来推翻了他的大秦,又建立汉王朝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四年后,朱重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