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分卷阅读3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9(1 / 1)

潮澎湃起来。 [但徐达这边却是进兵迅猛,一路势如破竹。 洪武元年闰七月初,徐达率兵渡河。 闰七月十一,徐达部从河南开封到达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山东临清。 闰七月十五,会师常遇春部,攻下山东德州。二十日,克河北沧州。 二十五日,到达天津河西务,打败元廷平章,擒获将领官员三百余人。 二十八日,攻克大都门户通州。 丢失了四百年的幽州,就在眼前。] 十七天,从临清打到通州。 秦始皇对着他现在的地图,跟着一起看位置,然后在心里感慨:朕也好想要大运河! [光复通州的当天,小铁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不得不说,虽然元廷一直排斥汉化,但许多高层的汉学修为还不错的。有大臣跪地泣血,要元顺帝死守都城,等待勤王之师。 但小铁锅只说了一句话:今日岂可复作徽、钦? 什么叫历史的耻辱柱?徽钦二帝做到了,简直是下了十八层地狱也要被反复鞭尸的程度。] [在生死存亡面前,原本打的你死我活的一家人迅速和解,当天晚上,小铁锅就带着后妃和子女从后门溜了。从居庸关退出大都,绕道山西找王保保一起回了上都。] [洪武元年八月二日,徐达率兵抵达元大都齐化门。 四百年了……哦,不。 若是从安史之乱之后,河北三镇割据开始算起。幽州已经脱离中原王朝五百余年了。] 李世民检测到关键词:安史之乱,幽州割据。 什么时候能跟天幕上这个后生直接交流?他有许多疑问! [当初南宋诗人陆游痛心疾首于偏安一隅的朝廷不争气,临死之前的遗作还在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刻,在齐化门前,终于可以告慰陆放翁一句了。 追亡逐北,荡平幽燕,复我疆土,开拓太平!] 徐达很少说话,可看着天幕,想到未来自己将要取得的成就,脸上不禁也带出了自豪的喜色,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关于大明这个国号,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相传是朱元璋打下了浙江金华后,在那里设立了两个大牌子,上面写的就是这两句话。 日月即为明。 不过还有另一个说法,也挺有意思的。 前面说过,大元的国号出自《周易乾彖》,里面是第一句就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但注意下一段是: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诶,你统天,我御天,你是资始,我是终始。 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 [而有另外一些人提出一个疑惑:既然朱元璋是小明王韩宋朝廷封的吴王,那国号为什么不叫宋或者吴呢? 这里就要牵扯到两个人物的死因了。] [关于刘福通的下落和韩林儿的死因,几百年来争论不休,什么观点都有,但是毫无疑问,锅都在朱元璋身上。] 啥?咱现在是韩宋的大忠臣好不?前两天他打下了应天,还详细写了一封奏疏递了上去呢! 他是个体面人! [按照《明太祖实录》的记载,龙凤九年二月,也就是洪都保卫战前三个月,张士诚派了手下大将吕珍,去攻打韩宋小朝廷所在的安丰。 然后刘福通为守城战死了,过了几天才等来朱元璋的援军,打败了吕珍,然后把小明王安置在他最初起家的滁州城。 因《明太祖实录》是最正规的官方史料,所以之后以《明史》为代表的相关官方史料都沿用了这个说法。 但是吧,有一个叫刘辰的人,他当时在朱元璋军中当着一个叫典签的小官,后来写了一本《国初事迹》,里面说刘福通没死,是和小明王一起被送到滁州去了。 因为是近人所著,再加上同时期一个叫权衡的人所写的《庚申外史》也是差不多的说法,所以这种说法影响力也很多,甚至后来的《新元史》《简明中国通史》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而这也关系到小明王的结局。 朱元璋派人去接小明王来应天,结果半路船沉了,小明王淹死了。 之前那些说刘福通没死的,如《庚申外史》,就说刘福通是在这里和小明王一起淹死的。 但画戟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有一个疑惑,就是想刘福通这种首先举起义旗,呼风唤雨当了十几年领导人的“领导人”,真的是这种甘愿寄人篱下,受人摆布的性格么? 所以,我不信哈哈哈,我就简单粗暴的觉得,刘福通死在了安丰,是小明王自己去的滁州,然后再去应天的,这也很符合他一直以来当个傀儡的性格,恰如汉献帝刘协一般。 各位观众老爷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朱元璋十分不满:“胡说八道!咱怎么可能做这种事!” “就是,谁不知道元帅高义!一定是后人在胡乱编排。” [至于小明王淹死到底是意外,还是朱元璋授意,还是底下的将领自作主张,那就更难分辨了。 朱元璋的第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编辑的《通鉴博论》里,称“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 你别说,这个廖永忠还真的有前科,《明史廖永忠传》里就写了,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说:廖永忠功勋卓著,本来是值得一个国公的爵位的。但是这孙子总喜欢派儒生窥探朕的心意,朕不开心,只给封侯爵。 所以说这个廖永忠还真有可能是自作主张,想替朱元璋解决这个难题,结果拍马蹄子上,给自己拍死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夹带私货,替我们八八辩白的,因为我始终觉得他早期是个体面人,用不着靠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但到底他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 我想说的是,如果用“吴”或者“宋”来做年号,那么就表明,朱元璋的法统来源自韩宋小朝廷。而韩宋继承自谁?是韩山童宣称自己是宋徽宗八世孙这个血缘逻辑。 那么就是北宋-南宋-韩宋-朱吴,这条继承链。 但朱元璋并不想要这条法统链。 因为这里面没有元朝的位置,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南宋更是偏安小朝廷。那他对于那广大的漠南漠北、辽东高丽、西域诸国的法理去哪里找?] 嗯?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朱元璋看向坐在一边榻上的李善长和朱升,他们文人最擅长搞这种东西。 只见朱升抚着胡子连连点头:“不错,法理自然重要。” 韩宋小朝廷,不够格。 [虽然我们都说“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内”,但在古代,尤其极上层的官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