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多少人就收多少。 而除了这些,还有各种杂税、加征,以及交税时的火耗。林林总总一大堆,赋税制度很复杂。 所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干脆规定:把各种乱七八糟的正税、杂税、徭役等都合并到一起,按每户的田亩数量折算缴纳。 所以一条鞭法之前必须清丈田亩。毕竟大户人家有的是隐匿人口和田亩的逃税方法,如果不先查这个,那他们就会买通官吏,给当地的黄册和鱼鳞册造假。把自己家的田挂在穷人的名下,这样本该他们自己交的钱转嫁到穷人头上,会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李世民听了后点点头,这个张居正果然是个能臣。 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不是因为这几条政策多么出色--千百年来,能想出这样政策的官员不是没有,而是因为张居正有能力也有魄力去真的推行这些政策。 贞观十七年的李世民,已经逐步有些感受到了他的军事勋贵集团慢慢也成了一股大势力。 这股势力虽然没有门阀那样根深蒂固,虽然还是站在他的一方没有成为他的阻力,但未来也会变成天幕里所说的“大豪绅”、大地主。 唐朝的府兵制崩溃,有没有他们的一部分原因呢? W?a?n?g?阯?f?a?b?u?Y?e?ⅰ???u?????n?????????????.?????? [但是很可惜的是,张居正这些改革并没有来得及巩固成果,万历十年,他就溘然长逝了,享年五十八岁。 我不知道小万历对张居正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时候一点点改变的。 但是他挺精分的。 张居正死的时候,万历辍朝、赠上柱国、谥号文忠,看上去挺给面子的。 但仅仅四天之后,就有七个言官弹劾张居正举荐的继任者潘晟,万历准奏,不许他上任。 言官一下子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开始公然把矛头指向张居正,万历依然准奏,下令削其官职待遇、夺回生前所赐玺书、家中四代诰命,并且抄家。 甚至万历还想开棺鞭尸,不过到底没做成。 万历这边抄家的旨意只是有风声,还没有正式下达,那些生前被张居正压的喘不过气的官员就先封了他的宅邸,把家属官衙起来,不给饭吃,致使他家中活活饿死十几口人,其他没被饿死的或自杀或流放。 总之都没有好下场。] 秦始皇对扶苏挑挑眉,那意思是: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这个热闹真不错。 [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皆是不畏权贵,不惧触动皇家或官绅利益,而一心为大明社稷、为江山永固的能臣。 结果全没有好下场。 那谁还肯给大明卖命呢?] 第29章 明末农民起义6 ◎万历的摆烂人生◎ [张居正的强势改革,让那些巧取豪夺、尸位素餐的官绅没好日子过。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所以那些蛰伏的反对派恨透了张居正。 而对于万历皇帝而言,他已经不是那些冲龄践祚的懵懂少年,他的帝王意识开始觉醒,想要当一个真正的、能大权独揽的皇帝。 所以两方势力默契的打成了共识,开始清算张居正个人、家族,以及他所有的政治遗产。 只能说万历新政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唉,扶苏默默叹了一口气,果然是吕不韦的下场。 不,张居正比吕不韦要可惜的多。因为吕不韦的主张不一定适用于当时要争霸的大秦,但这个张居正却是切实革陈出新,能把这个明朝变得更好的能臣。 朱元璋摸了摸胡子,心想:孩子想大权独揽倒也没错,他老朱也不喜欢眼前有个权臣在那指手画脚。 但是鳖孙,你把人杀了,政策得留着啊!你难道不知道那些都是良策么? [万历新政的变法内容基本都被废除,除了半个一条鞭法。保留一条鞭法不是因为反对派手下留情,而是一条鞭法的实行,需要靠我们前面说过的考成法、清丈田亩等配套政策,才能保证公平。 而单纯只有一条鞭法,那对于官绅来说,反而是操纵银价和粮价,来进一步剥削庶民的利器--因为百姓需要在收获的季节把粮食卖掉换成银子去交税。没有了监管的官绅,还不是想让百姓能卖多少钱就多少钱?] 朱元璋点点头,他可太了解那些官绅压榨民众的手段了。 ? 如?您?访?问?的?w?a?n?g?址?发?布?页?不?是?????μ???ē?n????????⑤?????????则?为?山?寨?佔?点 如果是交实物粮食,那他们会随便踢两脚,就让称量的斗洒出一半粮食,然后硬说你交的不够,让你倒满。不,不仅仅是倒满,还得冒尖才可以。 如果是交银子……那农民肯定得把粮食卖给乡镇里的大户乡绅。那时候大家都在抛售粮食,粮价自然便宜。平时卖一石粮食就能凑够的税银,到时候可能需要卖两石或者三石才凑够。 而家里就没有过冬的余粮了。 这一条鞭法好是好,但是漏洞还是太多了。 倒是那考成法,他看着很不错。 [文官集团是解放了,那万历皇帝有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呢? 二十岁的万历,被文官集团狠狠扇了一巴掌,才知道社会的险恶。 所以他从此开始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模式来进行抗争。 这也是里《明史》评价他:“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原因。] 李世民很好奇文官集团是什么样子,因为在他这个时代,基本还是门阀的天下。虽然他靠着勋贵和山东豪杰,在朝堂上压制了一部分门阀,但总的来说,民间依旧依靠、敬仰大小门阀。 天幕说过,黄巢之后门阀基本就被消灭了,那没有门阀的时代,就是这些文官集团,就是这些士绅阶级来填补了门阀的空缺么? 这是好事么? 李世民仔细思量了一下,最后觉得,这依旧算是进步吧。 毕竟他改革科举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寒门甚至贫民之家有出头之日,让整个社会不要僵化。 至于文官集团……那就是后辈儿孙要解决的问题了。 [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然后万历兴奋的搞了两年清算,想大权独揽一把,结果没成功,然后从万历十四年秋天开始,他就陆陆续续的不上朝。 万历皇帝或许身体真的不太好,因为现代考古万历的遗体发现,他腿点毛病,牙也不好,严重到半边脸的骨骼都有点变形了,可见平时应该是饱受牙痛的折磨。 但万历奉行“没病装病,小病大养”的原则,一开始只是不上早朝,后来发展成连常朝都不上,最后干脆连正旦的大朝会都推了。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有万历四十三年勉强的出现了一次,站在了金銮殿上。 许多人在京城当了半辈子的官,楞是没见过皇帝一次,也是挺奇葩的。] 朱元璋脸色阴沉了下来。 毕竟他自己是个政务处理机器,他自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