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分卷阅读5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53(1 / 1)

就夭折了。生这个孩子时万贵妃已经是高龄产妇,此后再难有孕,因此陆陆续续有其他孩子出生--毕竟朱见深不是汉成帝,他是个出色的皇帝。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薨逝,朱见深伤心至极,半晌说了一句:贞儿已去,我也不久诶。 几个月后,明宪宗朱见深忧思成疾而驾崩,享年四十一。] 李世民听到这里也黯然神伤,他想起了他的观音婢,已经离开他七年了。 这两年他自觉身体也有些不好,但他心中还有一个夙愿未了,等亲征高句丽回来,或许他和观音婢的重逢就不远了。 [爱卿很感人,朱见深的政绩很不错。 前面说过,朱祁镇时,明朝失去了对河套的控制权,竟然放任鞑靼三个首领在那里打内战。朱见深继位后,大臣上奏实行“剿套”政策。就是在探知河套地区的蒙古部众详情后,选派精兵迅速出击,剿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朱见深欣然同意。 于是在经过几次小规模的剿套行动后,终于在成化九年,打出了“红盐池之捷”,一举端了蒙古在河套的老巢,成功收复河套。] 朱元璋终于笑了一小下,心里夸赞道:好孩子,这才是咱老朱家的种。 [但是遗憾的是,朱见深打下来后并没有稳定后续的治理工作,没有向河套地区移民实边。] 朱元璋:又夸早了是吧?! 移民实边……确实很重要。但对于他现在来说,难度也不小。因为北方这三四百年来几乎战乱不断,没过过几天安生日子,尤其是刚刚经过的元末乱世,基本十室九空。 更何况南北割裂这么久,他连鼓励南方无地百姓来北面都不顺利,更何况是河套地区? 除非……兴大案,强制流放…… [因为朱见深没有加强后续治理,所以来去如风的蒙古牧民依旧瞧瞧跑来放牧。 他死后,他儿子弘治皇帝延续了“剿套”政策,结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军队腐败堕落问题日益严重,战斗力比成化时低了一大截。] [除了卫所制进一步崩溃,这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大明溃败的一脚猛列的油门--开中法。] 嗯?朱元璋抬起了头,十分疑惑。 这政策咋了,他为了这次北伐刚颁布实行的,他觉得十分特别的好啊。 [原本在洪武三年,因山西等边地需要大量军粮,于是朝廷发布命令,让盐商运输粮食到边疆,然后换取盐引,再用盐引领盐运销到指定地区。 这样一来,运输粮食的路费和损耗都是盐商来承担。而盐商为了缩短距离会定居在边镇,雇佣劳动力来开垦田地,就近生产粮食,使得边镇繁荣起来,朝廷负担便小。其后还陆续出了一些相似的政策,都是指定商人运输或易物,来换取各种凭证。 本来是个良策。] ? 如?您?访?问?的?网?阯?F?a?布?页?不?是??????ū?ω?é?n?????2?5?????ò???则?为?屾?寨?站?点 秦始皇:咦?盐居然是国家专卖么? 听上去是个好方法。 [但是,随着大明内部承平日久,皇室、宦官、勋贵、官绅们纷纷当起了蛀虫,都伸出手来掏大明的老底。尤其是盐业,乃天下皆知的暴利,盐引的倒卖更是大行其道,严重破坏了这项政策,边镇收不到足够的粮食,国家还得倒贴钱补充。 于是需要改革。] 朱元璋急了,吏治败坏就整顿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改革政策?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严禁倒卖盐引,恢复到国初的状态。但插手的捞钱的太多了,弘治不是那种强势的铁血皇帝,反而是文官集团喜欢的那种仁君明主。] 完蛋,朱元璋心里默默叹了一口气,听着不像好话。 [于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叶淇上奏,取消边镇运输粮食,让商人直接给户部交钱买盐引。 这样一来,朝廷一下能收到一二百万两的银子来缓解财政。但代价就是,朝廷要自己给边军运粮。 而且如此一来,商人纷纷回到内地繁华之所,边镇的屯田和人口都锐减。 很不划算的一笔账,让边镇更穷,战斗力更低。] 第32章 明末农民起义9 ◎日本狼子野心,几百年来一以贯之◎ [自从实行了新的“开中法”之后,边镇明军的战斗力就越来越低了,恢复河套就成了大明的一块心病。 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虽然正德在许多时候看起来有些胡闹,比如他自己给自己封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化名朱寿。 但他在军事上还是有点子天赋的,打出了“应州大捷”,打败当时的鞑靼首领,也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可汗--达延汗,此后终正德一朝,鞑靼都没有敢再进犯。] 朱元璋还记得天幕之前说过正德这个孙儿,不为那些士大夫所喜,后来三十岁时,先落水,然后莫名其妙就死了。 哼,可见这些文官武将都不是好东西。 现今他已经收复了全部的汉家故地,正在全力打击北元,同时也尝试着收复河西走廊等地区。但不知道是不是觉得天下已经定鼎了,有些武将已经开始显露出跋扈的性子。 那些文官更是可恶,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一不小心就掉进了他们挖的坑里。 网?址?f?a?B?u?页?í????u?????n?②?????????.?????m 他很愁,自己还能凭着威势镇住他们,可过了两三代之后那些鳖孙可怎么办! 真是不让他省心。 [但大明从来不缺搞事的人。 这一回文官老实了,宦官又出来作妖。 虽然我个人对明朝文官这个集体没有好感,但是客观来说文官不是一个整体,明朝也出过许多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甚至文武双全的能臣干吏。 比如之前讲过的于谦、张居正,比如正德时期的三边总制杨一清。他就提出过在河套进行屯田、修复宁远地区西北堡等六条建议。每一项都是有益于明朝修正北方九边的良策。 但因为得罪了正德宠信、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被罢官下狱,最后在诏狱被活活折磨致死。 因此,正德一朝再没人敢提“复套”的事情。] 秦始皇:精彩。 他对扶苏道:“天幕说过,土木堡之后,那明朝的文官势力做大,这位正德皇帝,想必是要用武将和宦官来压制文官,朝政就是如此。” 他对扶苏这个长子总来说来还算满意,这十年来,双方也磨合了不少政见。只是扶苏的驭下之术自己还不是很满意。总担心他太过仁厚,像天幕说的那些皇帝一样,被那些官吏或是儒生给愚弄了。 扶苏反驳道:“可这位正德皇帝,因此损失了一员能臣。” 始皇微微一蹙眉,忍下心里的不快,耐心的给他分辨:“不管是用哪一派,是文官还是武将,为君者要做的是量才而用,驱使他们达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比如这正德皇帝,用武将和宦官来压制权势过大的文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