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20:39:18~2023-06-2900:00:1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七略公子ovo13瓶;青山横渡10瓶;苏幕遮5瓶;li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9章 明末下(完) ◎孙之獬是剃发易服的第一大功臣◎ 文华殿。 坐在崇祯下首的大臣们一片寂静,就连卢象升也被这句“贱骨头”噎住了。 毕竟他也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入仕。 好半晌,韩爌才颤颤巍巍的叨念了一句:“有辱斯文!” 韩爌说的是天幕骂人,但一旁已经有大臣开始想象天幕所描述的建奴入关后的惨烈景象。 分毫不差的催缴赋税,甚至是差一厘都要革除功名! “鞑子就是鞑子,简直残暴!” 一旁立刻就有人小声附和:“比蒙元还不如……” 卢象升常年习武,听力十分好,不禁暗暗翻了个白眼。 他转过头微微一躬身,压低声音道:“陛下,人心可用。” 崇祯轻轻冷哼一声,明白他的意思。 这些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华夷之辩,都不如当高高在上的老爷来的实在。现在听到建奴入关是这个德行,他们才知道怕! 崇祯要不是手里没兵,甚至也想搞建奴这一套给自己出出气! 可没办法,他还是大明的“仁君”,不能学蛮夷那一套,不然这些人怕不是立马就得打开城门恭迎那些“闯王”。 崇祯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天幕的垂训你们也听到了。正如那顾炎武所说,若是那建奴入关,那就不单单是亡国,而是亡天下!到时山河破碎,九州腥膻,黎民有倒悬之危,士林受鞭挞之苦。朕纵然挂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也闭不上眼睛啊。”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Y?e?不?是?????μ???ē?n?????????⑤???????м?则?为?屾?寨?站?点 殿中大臣们齐齐起身,拱手道:“陛下仁善!” 皇帝给了他们台阶,他们自然也要表表忠心。 韩爌这个次辅就站出来,代表内阁,真情实感的说:“陛下,所谓君辱臣死,臣等虽是朽木之姿,却定会竭力护陛下周全,必不会重现那不忍言之事。” 众位大臣跪倒在地,齐声附和。 崇祯看着满殿的人,就连让他罢官了还没来得及离开的兵部尚书梁廷栋都伏在那里。 这里有几个人是真心,崇祯也不在意了。最起码,有了这个共识,今后他行事的阻碍会少一点。 天幕,果真是来保佑他的啊! 隔了一会儿,天幕上的画面又开始动起来。 【不好意思,刚刚情绪有点激动,骂人是不对的哈。 可话说回来,讲明末的历史,能有几个不激动的呢?实在是垃圾太多,无法分类的那种。】 【说完带清是怎么整治纳税问题后,我们再来说说带清是如何打断天下士庶的脊梁骨的。 没错,就是——剃发易服。】 大臣们只觉得自己脑瓜子嗡嗡的。 剃发易服……好像前面有提到过这四个字,但是当时他们都被三大案给夺走了注意力,所以自动忽略过去了。 怎么,这建奴横征暴敛也就算了,还要强行推行胡风?! 另一时空,朱元璋紧紧皱着眉头盯着天幕。 经过蒙元百年统治,现在的中国从语言到风俗再到服侍,无一不受到蒙古胡风的侵袭。就在上个月,他还严肃的下了一道诏令,令百姓不得习胡风。 怎么蒙古跑了,女真又来搞一套不成! 【何为华夏?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但满清就是要把这两种都给你改了。】 朱元璋:!!! 大明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也是他最重要的成就,而这个大明不单单只是一个新的王朝,更是赶跑了蒙元,恢复汉家风俗衣冠的一个新的起点。 现在天幕告诉他,大明这两百多年都白干了?! 【元朝占据中原花花世界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奢靡腐化的速度却很快。 到了元朝中后期,天下流行的衣冠已经并不单纯是蒙古的传统服饰,而是一种结合了西域、中国和蒙古的审美,再加上汉地的工艺、原料所形成的产物。 因此在明初时,人们的衣冠也继承了这种“元朝服饰”,有大量的胡服元素。尽管朱元璋曾经实施各种禁令试图摒除胡风,但百姓因袭已久,且部分胡服本身设计合理,样式花哨,也得到明朝统治阶级喜爱,因此屡禁不止,从明前期的出土陶俑和画像就能明显体会。】 天幕上出现几个形态各异的小陶俑。 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与时下大部分人的穿着无异。一个老爷模样的陶俑穿着红缨翻檐帽、弧襟圆领袍站在那里,还围着一条围脖。 一旁有一个牵马的陶俑,则是穿着立领中衣和腰褶罩甲,头上带着一个红缨笠子。 【而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随着不断强调华夷之分,到了明中期以后,很多继承自元朝的胡服样式后来不是淘汰,就是改造成别样。 在明末,中国已经恢复了宽袍博袖的旧制,这些红缨翻檐帽、红缨笠子、折角襟的圆领袍、甚至穿着在圆领袍之外的短袖对襟衣等服饰基本已经消失了,百姓不再穿这些制式的衣服,自然也不认可它们是汉家衣冠。】 朱元璋很欣慰,他点点头道:“自该如此。” 【但满洲服饰不同。 当初蒙古被打回漠北老家之后,再也不能随意享受那些丝绸锦缎,也没有了心灵手巧的织工绣娘给他们做衣服,自然无法维持元朝繁复华美的衣冠。 所以明末时的蒙古服装,受制于草原蒙古社会较落后的生产力,在裁剪上大为简约,衣料也恢复到宋时“氊毳革”的旧貌,和元朝大不相同。 明代萧大亨所著《夷俗记》记载蒙古帽衣:“今观诸夷,皆祝发而右衽也。其人自幼至老,发皆削去,独存脑后寸许为一小辫,余发稍长即剪之。唯冬月不剪,贵其暖也......其帽如我大帽,而制特小,仅可以覆额……制以毡,或以皮,或以麦草为辫,绕而成之,如南方农人之麦笠然......衣以皮为之。近奉贡惟谨,我恒赐之金段文绮,故其部夷亦或有衣锦服绣者。其酋首愈以为荣也……” 简而言之,就是一朝回到发达前。 自元朝以来,女真逐渐蒙古化,所以满洲衣冠并不是一种原生的“女真衣冠”,反而在最初的时候大致等同明末的蒙古衣冠。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为了联合蒙古,也经常强调蒙古与女真衣冠骑射类同,所以剃发易服这个政策并没有对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