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又开始谈判,他们工人夜校需要宁乡县印刷厂的支援,给他们派技术指导。
后勤主任答应得痛快:“没问题。”
他还开玩笑道,“你们直接给我们下订单,我们给你们印刷也行。”
薛琴刚要兴奋地答应下来,叶菁菁却抢先一步开了口:“那不行,你们能闲多长时间啊。回头你们的生产任务来,我们再找谁帮忙去。我们得培养自己的印刷工人,回头能顶上。”
现在各家工厂,基本都是上级派任务,所以竞争意识并不强烈。
宁乡县印刷厂的干部,就完全不担心自己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他们又不跟西津纺织三厂的工人夜校抢订单。
所以他不仅没生气,反而还高兴地夸奖年轻人们:“这个想法对头,靠山山倒靠水水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行,我们找师傅教你们。不过师傅的工资,你们得出啊。一个人一个月,起码50块钱。”
薛琴现在是大管家,一听到要掏钱,胸口都刺痛。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该出的钱,咬咬牙也得出。
双方约定好了,叶菁菁他们回纺织厂,安排好过来学习的知青。
印刷厂这边收拾一下,给他们配上带工人的师傅。
等到他们把纸型拿过来,磨合好了,正式开工。
大家坐车回城的时候,薛琴突然间想起来:“会有人愿意过来吗?”
说实在的,这家印刷厂的生产条件还不错。但问题在于,它太远了呀,距离市区开车也要一个多小时呢。
如果自己骑车上下班,没有三四个小时根本到不了。
坐公交车的话,有车子过来吗?
司机师傅笑道:“只要厂里肯安排,让我一天多跑两趟,我也是没意见的。”
他没说出口的是,他也存了私心。
他女儿是办病退回的城,到现在还没工作呢。
纺织厂的临时工们抱怨自己是二等公民,但实际上,这二等公民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一个临时工的用工指标,都足够让大家打破头。
他普通职工一个,想要争取指标,太难了。
叶同志说安排人过来学习印刷技术,薛书记也没反对。
这代表什么呀?代表这件事情是会长远干下去的。
而他女儿一旦当上这个工人,哪怕只是一个月18块钱的临时工,也有个固定进项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