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琴差点没跳起来。
虽然她是干部家庭出身,事实上享受着种种优待。
但在她看来,特权是跟□□挂钩的。她怎么可能是特·权份子呢。
叶菁菁叹气:“我们都是。不然知青为什么绞尽脑汁都想回城?难道是因为农村限制了他们奉献的空间,必须得回城才能奉献吗?”
薛琴是真愣住了。
从来没人跟她这么说过。
可她又没办法反驳叶菁菁,因为人会用自己的脚做选择,事实就摆在面前。
叶菁菁也陷入了沉默。
她突然间真切地意识到了,为什么这场革命会失败。
到今天为止,她依然相信当初发动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特权,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只是,享受特权的人群划分范围,似乎并不准确。
众所周知的是,1958年以后,中国有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分,这两种户籍身份,代表着个人政治、经济待遇的天壤之别。
而这场运动的主力军,先是城市大学生和中学生,然后是工人。前者以卫兵为代表,后者是以工宣队为先锋。
让学生和工人去闹革命,去消灭特权?怎么看都蒙着一层荒谬的色彩。
如果城市学生真的认为城乡平等,而且应该平等。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下放知青,觉得自己下乡是受虐待了,跟农民过一样的生活,是一种屈辱;哪怕写血书,哪怕卧轨也要请愿回城?
如果工人认可工农平等,那为什么工人可以主动下乡去当农民,却不允许农民进城当工人?
让既得利益者去革自己的命,不失败才怪呢。
可如果像民国大革命时期,把革命地点转移到农村去,也不合时宜。
因为经历了农村土改以及合作社制度之后,60年代中期,农村已经没有地主阶层了。
革命,总得有个应该被打倒的对象吧。不可能是个人,而是一整个群体。
农民想要打倒谁?或者更温和点讲,他们希望自己成为谁?
清末民初的阿q的答案是赵老太爷,未庄最大的地主。
可你要问现在的农民想要成为谁?不出意料,答案必然是当工人,吃国家粮。
那就带领农民去打倒工人?纯粹瞎胡闹阿。
当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连国民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不了。
她越琢磨越怔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