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琴还是过不去心里的那个坎。
她委屈死了:“我觉得我有120分。”
厂办的秘书小吴,刚好从她身边走过,肯定地点头:“是啊,你121分。”
啊?
众人都惊呆了。
不是说考过120分就能上吗?
121分,为什么还要被刷下来?
“哇”的一声,薛琴又开始嚎啕大哭,委屈得快要原地爆炸了:“他们欺负人!”
周围的工人们也愤怒了。
欺负人欺负到他们纺织三厂头上,是活腻了吗?
第85章 分数被改了吗 欺负到他们头上来了!……
小吴一看大家要抄家伙的架势, 吓得赶紧喊:“别别别,听我说完,是上面有规定, 两门都得达到六十分才能过。”
结果大家伙儿的心头火烧得更旺了。
哪有这个道理?之前为什么都没提过。
现在临时设门槛,到底是想给谁走后门?
小吴生怕工人们会闹事儿, 立马大喊大叫地否认:“别瞎说!是因为我们西津市考得太好了。”
本省在明清时代就是科举大省, 文风斐然。
哪怕因为闹革命,高考和中考中断了11年之久, 但有些传统,是断不了的。在本地, 小孩的成绩就是爹妈的脸面,是家庭氛围的晴雨表。
这就导致了为什么其他省市可以直接高考,本省还非得来个预考, 先刷一批人下去。
也导致了预考的竞争, 同样异常激烈。
以120分为线的筛选方式,落到西津市头上, 哪怕老师们阅卷非常严格,达线考生人数,依然比省里下达的名额要多出几十号人。
这事儿,涉及到本县市的考生利益,西津市的领导自然据理力争。
他们的考卷难度系数一点也不低,可以说是偏难的。不能因为他们的考生优秀,就欺负他们。
可一个省就这么多名额,给你多了给别人的就少。你作为省会城市, 你得讲风格,你不能欺负人。
西津市争取了半天,又多要了些名额, 但是还是满足不了达到120分以上考生的人数。
那也没辙了,只能继续内部消化,从高到低排分数,择优录取。
剩下的一些怎么办,看均衡发展,语文和数学两门都得达到60分以上,才是更适合国家的人才。
薛琴不幸就不幸在这一点上。
她在工会工作,以前还是学主席思想的小组长,长期做文字工作,语文和政治水平都不错。
这一次预考,她语文考了74分。
可与此同时,她的数学底子实在太薄弱了,哪怕经过了填鸭式的补习,这一回也只考了47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