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桌子椅子凳子都搬回来,旧的就可以替换掉了。
堂屋那桌面破了窟窿的旧桌,还有灶房里断了桌子腿儿的饭桌,都干脆劈了当柴烧,新桌子摆上,顿时焕然一新!
叶欣摆着锅碗,是自己前年买的陶瓷餐具,配着新桌子很好看,心满意足道:“这才像样嘛!”
堂屋的桌子摆好了,配上两边的太师椅,更是大不一样。她觉得自己以后应该也会有兴趣坐在这里喝喝茶了。
至于那些凳子,暂时用不到那么多,先堆在角落了。
这是他们个人的一些小小的喜悦和成就。
生产队还是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下,因为到了五月还是没有下雨,这时候已经注定庄稼歉收了。大家没有办法,尽了力,还是没能挽救颓势,河里都要干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出得稀稀拉拉,担忧年底分粮的光景。
大队长已经走访了各小队,也去公社请求帮助了,但公社也没有办法,今年春夏连旱,是个灾年,影响范围挺广。
丰水大队,洪泽公社,这些名字一听就知道这里雨水多,但今年就是碰上干旱了。
农业专家分析了干旱原因,什么洋流,什么现象……大队长也听不懂,他本质也是个农民,只知道是没法改变的。他更关心实际问题:这季粮食受灾了,那下一季还会不会受影响?如果全年都受影响,那明年交公粮怎么办?能不能交少一些?
关于这些问题,公社现在没法给出答案,要看上面的决定。有规定是说,粮食减产到多少成,可以少交公粮,但这不是还没收吗,有待统计。周主任也是忧心忡忡,少交公粮不是不交,今年大家估计都不好过。
五月原本该是地里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虽然累,但伴着收获的喜悦,大家往往干劲十足。
但今年只有疲累和心酸了。
小学放了农忙假,孩子们拎着篮子拾麦穗,不愿意浪费一点点,今年粮食格外珍贵,真要做到颗粒归仓。
在这样低迷的气氛中,中暑的人更多,医疗站又忙起来。
大队长采纳了沈卓的部分意见,准备了大的铁通装茶水放在医疗站外面,用一张凳子垫着,给乡亲们免费提供菊花茶。没有砌锅灶,热水就从大队长家出,大队长的妻子黄月梅还是个能干利索的妇女,在家带孙子孙女,烧些水不费什么事,算是为乡亲们做贡献了。
至于菊花茶,大队长自己尝过,也问了乡亲们的意见,确实不错,清热解火,在这暑热天气很适合。现在加了大桶,也不好一直用沈卓的,于是想用集体及资金托沈卓买一些。
沈卓说是叶欣买的,还要跟她商量才行。
李兴索性直接找叶欣说了。
叶欣听了,说:“其实是前年去省城的时候买的,因为我惯喝花茶,当时觉得不错,就买了两大罐。现在还有很多呢,我拿出一罐给医疗站泡吧,起码可以喝半年了,就当是我也为乡亲们做一点贡献。”
李兴国闻言,自然很高兴:“叶知青,你有这个心,真是太好了!”
叶欣笑道:“绵薄之力,能帮到大家就好。”
李兴国接过一大罐菊花茶,看看眼前这个笑盈盈的姑娘,觉得她聪明利落,却太与世无争了些,忍不住问:“你心地好,识大局,愿意贡献,可以说是咱们丰水大队最优秀的知青,之前的招工招生招老师怎么都没有报名?你抓过土匪、逮过人贩子,受过两回公社表彰,还救过小孩,大家都认可你,你要是报名参加,选工农兵大学生也不是没有把握的。怎么你都没有一点争取的心呢?”
叶欣愣了下,没想到自己在大队长印象中那么优秀了,只能解释道:“主要是我想跟沈卓一起。就拿上次招生来说,就算乡亲们认可我们俩,但公社不可能把两个名额都给咱们丰水大队吧?所以,我们想等更合适的机会。”
李兴国一听,觉得她愿意为了沈卓放弃进城机会,更加高看她一眼,“沈卓能得你这个对象相依相伴,不离不弃,他真是有福了。”
叶欣略有心虚:其实她也没有那么伟大……
李兴国此时的语气,更多了几分长辈的慈爱:“你们什么时候结婚?去年沈卓就说准备结婚了。”又看看这整齐干净的院子,连连点头:“你们齐心劲往一处使,过得是真不错。”
叶欣脸微红,“准备是年底。就是因为做这个做那个,攒不下钱,而且现在天气不好,也没空,也许下半年好些。”
李兴国想起这干旱的天,也是忍不住叹气,“也是。行,我先拿菊花茶下去了,替乡亲们谢谢你!”
叶欣笑道:“举手之劳,不用谢。”
有了叶欣大罐菊花茶的倾情贡献,医疗站外的大桶里每天都灌满茶水,缺了就有黄月梅来灌水,不愁没有得喝。
之前嫌抢不到的队员高兴了,天天都要来灌一杯。
一些人本来不当回事,见有免费的茶水不喝白不喝,一喝发现是真不错啊,清热降火,身心舒畅,于是天天专门来喝这个茶水。
就连唐博雅和金忠国听说了,也偶尔趁人少的时候端着破碗过来,悄悄接一碗喝。觉得比叶欣之前在医疗站里亲手倒的差一点,但也不赖。喝一碗,这大热天的就不那么难受了,心里的急火也下去了。
有次看到幺妞,金忠国还跟她说:“你渴了也去喝一碗,对身体好!”
幺妞不爱喝,不过见老爷爷专门说了,也摘了一片大叶子折起来,去接了一点喝,觉得有点苦,不好喝,但是挺解渴的。所以但凡她在这边割草干活,渴了就去喝一点,反正不用拿碗,也方便!
医疗站其他人也觉得这个茶水特别好。不仅是清热解渴,还因为这个免费,方便乡亲,造福邻里,就连他们也不必大老远带水了。
自从菊花茶大量供应之后,中暑的人竟少了许多。
乡亲们也因为这个,对沈卓和叶欣赞不绝口,说他们两个年轻人心地好,怪不得日子过得好。
也算是不好的年景里的一点安慰了。
六月,粮食都收好了,对比去年,大约减产一半。
这个情况,还不到全部免除公粮的标准,这样一来,除去公粮之后大家能分到的粮食就很少了。
大队长的心情很沉重。
寄希望于下一季粮食收成好一点,可是到现在还不下雨呢!
每年第二季种水稻,但现在是种不了了。挑水也不够的,必须得等到雨水。如果等不到,就要考虑不种水稻了,换成玉米、红薯这些更耐旱也更高产的粗粮。不好吃,但是起码不饿肚子。
现在只是打算,还能等等,但是最迟等到七月,如果不下雨,真就要全部种粗粮了。
叶欣知道这个消息,忍不住叹气。
农民辛苦种地,到头来吃粗粮果腹。她对这个年代的困苦有了更深的认识。
沈卓见她瘦了很多,也愁得眉头紧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