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此,蒲老师也一直心怀愧疚,时常为此黯然神伤,甚至暗自垂泪。
身为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当然也承受了很多压力。
甚至比蒲老师承受的更多。
毕竟这个时代女子总是要承受更多的。
她从嫁进来那天起,就勤勤恳恳,什么活儿都抢着做,可以说是任劳任怨。
不过她做的再好,也搁不住蒲老师在哪儿败坏。
特别是蒲老师在成亲了之后,还每天沉迷功课或者写小说,此外啥事儿都不干,也是让人十分无语。
虽然说他们蒲家的家庭条件不错,那也只不过是比贫苦的百姓们情况稍好一些。
要搞成那种仆从成群的家庭,也是难度太大了。
他们家也就几个帮工,很多事儿还是得他们自家人亲力亲为的。
女人们做一些家务,包括纺织、刺绣,缝补、煮饭,这些都是她们的活计。
男人们做一些体力活儿,包括挑水、砍柴、打猎之类。
本来家族里头的男人和女人们分工明确,刘氏也十分自觉地认领了自己的那份儿工作。
但是蒲老师没有认领他的那份儿。
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就是他了。
而且,他对此也是感觉十分理所应当的。
毕竟,他现在追求的事业可是十分崇高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他一直信奉的真理。
奈何家里头的人并不理解。
或者也不是不理解,是曾经理解过。
曾经蒲家上下也以蒲老师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就考了一个头名回来而十分自豪。
蒲爸爸就不说了,简直是高兴得差点儿原地飞升。
蒲老师的哥哥们也是一样,甚至主动要求分担他的那些任务。
所以蒲老师就能够在一个十分宽松有爱的坏境中认真攻读。
然后他乡试失利了。
不过他不信邪,继续准备,三年之后再考,又失利了……
如此往复,到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考了六次科举了。
每次都没中。
甚至还有两次是因为“逾距”而被宣告考试无效——也就是说,他都考了这么多次科举考试了,居然还会因为答题的位置不规范而被废除考试成绩……
这就真的……
让人不知道说啥好。
这么多年的折腾,哥哥们的亲情早就折腾没了,帮着干活儿是没可能了,不让蒲老师把那么多年帮他干的活儿给还回来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