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164章(2 / 2)

大冬天外边都是光秃秃的,宫里也不例外,很少载树,说是防刺客的。

哪怕这几棵梅树是内务府特意挑选大一点的,却也不怎么高,而且枝丫又细又稀疏,一眼就能看清,里面根本不能藏人,人也不可能站在上面。

这梅树看着是又矮又秃,不过好歹是皇帝特意让人送来的,郭珍珠就勉为其难收下了。

郭珍珠看着几棵梅树,忽然问僖嫔道:“重建太和殿,用的是国库的钱吧?”

僖嫔听她这么一问,点头道:“对,你怎么忽然问起这事来?”

郭珍珠是忽然想到做买卖,皇帝分走的九成利润都直接送国库了。

之前是因为战事的缘故,事有缓急,才会把买卖的利润放进国库。

其实皇帝不穷,穷的是国库,国库却不能要求皇帝开私库来补贴。

毕竟私库里都是历代皇帝流传下来的好东西,就是皇帝的私产。

皇帝愿意把做买卖分的利润给国库,也就是短时间内救急的。

后边要跟海商做买卖,这笔钱皇帝还会全部送到国库去吗?

皇帝确实没打算把后续跟海商的利润放进国库,也不准备自己单独做这个买卖,交给其他进货的商人。

而海商进来做买卖需要交税,税收进国库。

如此一来,就能解决国库一直被榨干的情况。

户部尚书虽然眼馋皇帝和顺嫔一起做买卖挣的利润,却是不敢跟皇帝要的。

皇帝之前愿意放进国库,那是战事需要,在国库不足的情况下才如此。

如今没有战事,国库的情况缓和了许多,加上如今海商的大笔税收,甚至还能有盈余,也是户部尚书想不到的。

户部尚书其实也是反对解开海禁的人之一,他和家里人倒是没有私下偷偷做过海商的买卖,只是信不过海商。

担心海商进来后,可能会作为细作刺探他们的消息,再带回去西边,所以户部尚书极力反对放开海禁,让海商随意进来。

但是皇帝已经决定好了,还在港口设立了船舶司。

海商带货物进来后,船只靠岸,人一落地就要为货物交税。

他们也不能大规模进来,只能在港口划分的地方进行交易。

这边的商人会带着一部分货物到港口来,搭上一排棚子,让海商来看货。

海商想卖货,也可以把货物的类别告诉船舶司,船舶司代为寻找买家。

船舶司会把两边买卖的商人和货物都登记好,对方想卖的货物也会做登记,想要什么货物也会记录上。

这样一来,两边商人要精准联络上就容易得多了。

未免海商没带翻译,无法沟通,船舶司那边还会准备翻译的人。

虽说这边翻译的只能是各国的传教士,起码简单沟通是没问题的。

当然传教士要是翻译错了,或者故意偏向西边的海商,让这边的货物廉价卖出去,又或者欺骗隐瞒,叫商人受损失。

船舶司就能上折子告知皇帝,对传教士进行处罚。

皇帝的处罚很简单,就是禁止这名犯错的传教士继续逗留,直接驱赶离开。

而且传教士所属的国家,在五年内都不能派遣新的传教士过来。

这惩罚就重了,传教士虽然没有小命之忧,但是五年内不让新的传教士进来,那么所属的国家就要落后其它各国很多了,消息也要滞后五年,这不是传教士能承受得住的惩罚。

所以轮流去船舶司帮忙的传教士都很认真翻译,生怕翻译错一点,造成误会,坏了买卖,皇帝就要处罚他们了。

船舶司安排周到,商人们买卖也很放心,不用担心没翻译无法沟通,也不用害怕翻译是对方的人私下做手脚压价。

西边的海商有些多年没过来了,听说海盗被这边水师一扫而空,还有更便宜的玫瑰花露,立刻就赶过来了。

没料到这边安排如此周全,不让他们进去,但是会安排人在港口,他们下船就能看到各种货物。

茶叶、丝绸、瓷器和玫瑰花露,还有化妆刷、白玉膏和新的花露。

海商简直买疯了,这价钱比他们当地还便宜,买回去这差价很有赚头。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