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晋们收到信之后,很快都回了信,皆表示愿意,便是还在养病的三福晋,也送了封信过来,说是她的身体快好了,愿意为皇贵妃娘娘分忧。
安然考虑到三福晋的身体,便分了个闲职给她,这病刚好,还是先别累着了。
这段时间,印刷厂可谓是忙的脚不沾地,每天不仅要印刷出足量的京城日报,还有新出的故事汇,另外,便是书院的教材书籍。
安然还特意去了一趟皇家藏书阁,将一些市面上不怎么能看见的书籍全都带着夫子们先抄了一遍,然后送去印刷厂多印刷出几本,放到了书院特意设立的藏书楼里。
印刷厂为了赶进度,特意又招了许多临时工,如今京城百姓皆知道印刷厂里工钱高,待遇好,眼睛都盯着印刷厂的招工呢,只是先前印刷厂人员饱和,即使偶尔空出一两个位置,那也很快就被填上了,这次听说要招大量临时工,百姓们顿时沸腾了。
临时工也是工啊,听说待遇和正式工没什么差的,只是可能只会做个一两个月,但这已经很好了。
被招上临时工的员工都被家里长辈叮嘱了无数遍:
“到厂里一定要好好表现,不要偷懒,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帮上忙的千万不能当看不见,帮不上忙的,只要有空,就过去看看,问上一声,嘴皮子动两下,说不定就能给管事留个好印象了,以后若是有缺,管事说不定就能想到你了,明白吗?”
印刷厂招完工,工人培训几天后正式投入生产,没过几天,又有一件事在市井中传来。
“诶,你听说了吗?那件事?”
“哪件事?印刷厂传出来的那件事?”
“是啊是啊,就是那件事,你也听说了是不是?就郊外东边,说是建了个书院?”
“你还别说,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昨儿特意跑过去看了看,好家伙,两层青砖小楼,好几栋连成一片,门口用水泥铺了个大空地,奢侈的很嘞!”
“水泥?如今水泥可都是官家的,先前不是听说,江南谢家捐了大半家业才得了水泥筑路权,这般奢侈的东西,竟然铺在了那儿?有什么用?”
“谁知有什么用,反正地方挺大的,又是青砖又是水泥,这什么书院光在建造上应该就花费不少吧,就这个,听说还免费教学生?怎么个免费法?”
“我媳妇的舅舅的三儿子的姨母的女儿在印刷厂做临时工,听说这免费书院可好了,供吃供喝,家里离的远的,还供住,一年四季还会分发什么校服,每次考核,成绩在前列的,还会发什么奖金嘞!”
“哎呦,你这说的靠不靠谱?按你说的,包吃喝供穿住,不仅不花钱,成绩好的还倒给钱,这书院图什么?”
“我哪儿知道图什么?不过听说这书院,是宫里的皇贵妃娘娘开的,说不定是这位贵人想为她膝下皇子刷名声呢!”
涉及皇嗣,百姓们不敢多言,有人转移话题,叹道:“只可惜我家那败家娘们儿肚子不争气,一连给我生了三个丫头,也没见个带把儿的,要不然把儿子往里头一送,说不定就能改换门庭了。”
“嘿嘿,你不知道吧?我儿媳妇的嫂子的舅娘的侄子也是印刷厂的,他说那书院还招小丫头进去读书嘞,他说要把他闺女送过去。”
“小丫头读书有什么用?”那人嫌弃。
“小丫头读书是没什么用,但你现在送进去,里头包吃包住的,不就等于给你养女儿?还能读几年书,识几个字,待在书院读到及笄,就能说亲了,识字的丫头,彩礼好说的很呢!”
那人眼睛一亮:“你说的倒也不错。。。”
第425章
红枫书院
安然自然知道最近百姓们都在讨论关于书院一事,甚至每天都有好奇又闲得慌的人在书院周围晃悠,胆子大的,还会向守在书院附近的侍卫打听。
她并未制止消息蔓延,甚至印刷厂传出来的消息也是她有意为之,为的就是将书院的消息广而告之,甚至市井传言中她还跟着加了一把火,特意将书院的各种好处宣扬了遍,希望那些觉得女孩子读书无用的人家能考虑把家里的女孩送来。
天气渐热,好在书院终于在正式进入暑夏前建成,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红枫书院。
名字是安然起的,源于书院后面的一大片红枫林,门口牌匾上的字是胤禛题的,还特意盖上了他的“破尘居士”的章。
书院建成,并未大肆庆祝,但因着很多人会来看热闹,甚至附近因着春耕进入尾声,附近村民没什么要紧营生,头脑灵活的,还大着胆子过来问问招不招工。
所以门口的招生告示刚挂上,便吸引了许多人过来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