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山溪原是汇入山下慈鹿江的支流,因凌汛漫滩后,阔了几倍径流,凌汛退去,滩涂却都冲得平坦了,这时遇见滂沱大雨,只下了这么一会儿,就涨水上来,几乎要淹到郑德元先前加固的木堤一半去。
众人皆惊惧不已。
郑德元也是没有办法,他本是旱地内陆人士,不善治水之道,事前看地形觉得哪处欠缺提前防备的眼光还是有的,但要他这时指挥坐镇实在是强人所难。
“大家听我说,先不要慌,有麻绳的,取来绳子!带着泥铲!”梁道玄这时站出来在雨幕中大喊,“给沙土堆在木坝后,其余人绳子系在腰上,我们爬到上游,挖掘开山溪前面的水道,保住这里!”
堵不如疏,梁道玄也是曾经在游历时于南地见过防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乡亲行事,才在这时猛然激起回忆。
这些溪流多是在雨中径流激增,下山途中逐渐汇流,导致山洪。在还未形成严重的湍急水势前,如果能在上游多挖开些疏泄的口子,就能分散水流,减缓水势。
梁道玄说过话,众人还在面面相觑,郑师傅拍几下手大喊:“还不快去!听梁大人的吩咐!”
众人这才如梦方醒,几个青壮男子都腰系麻绳,和梁道玄与冯钰一道反朝山上走去。
在梁道玄的吩咐下,众人将绳子一头系在腰间,一头系在可靠的粗壮树木上,梁道玄拽了拽自己的绳索,足够结实,率先往下落了几步,见这里溪水只是激流但未有大势,才挥铲而落。
其余人一道行事,不一会儿,山溪源头的水流就被掘开几道口子,往下的水势大缓。
郑德元没有跟上来,他要确认加固堤坝,在看见原本快涨至堤坝一半的水全然落下去后,他才朝着山上大喊:“国舅大人!可以了!快回来罢!”
听到声音,梁道玄先让旁边几人往山上走。
雨势越来越大,只走出两步,原本近在咫尺的人影就消失不见,犹如隐入青蓝色的凄迷浓雾,四处都是湿润的影子。
梁道玄并不放心径直回去,他又朝下几步,确认疏散的水道是向四面八方不会再次汇聚后,才转身向上。
这时,他已经被雨淋湿的后背忽得一痛,重重吃力,整个人栽倒下去。
有人在身后推了他。
梁道玄立即去拉腰间保护的绳索,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他的绳索已经断掉了。
彻底失去平衡的梁道玄从山上跌落,消失在骤雨的帷幕后,一声响动都来不及发出。
第77章 地催山崩
仪英殿偏殿的桌案上, 几本奏章全都被摊开乱摆一气。姜霖捧着插有玉兰的纤颈白瓷宝瓶,在寻找合适的位置摆放。
梁珞迦合上手头书卷,啁啾不绝的鸟走进敞开的窗,春日的新枝不是绿中带黄, 就是嫩黄里只缀一点绿, 柔软可爱, 儿子新摘的玉兰则是干干净净的莹白,显得御窑新烧白瓷都有些灰扑扑的。
“母后,你看放在这里好不好?”姜霖最终选择了左手侧原本堆书册的位置。
至于书册, 他全都推到了更边上。
梁珞迦教育儿子从来都是在读书与日常典仪上一丝不苟严加管教,但寻常琐事,一应由他,此时看着一桌缭乱, 她也只是含笑点头:“好看的很, 就放在这里吧, 母后天天都能瞧见。”
得了夸奖, 六岁的小皇帝欣喜开怀,随着学得更多,他的话也比从前更密:“这是舅舅去年从京郊玉容山挖回来的玉兰树,被雷击后半死不活, 舅舅说他能治,就是得找个地气好的地方。这树一直栽在朕的寝宫后,母后你看,今年不就活了!”
梁珞迦听着儿子的絮语, 不知怎的,心口似剥丝抽茧般骤然发出一阵尖锐的疼痛,她蹙眉侧头, 心想是不是昨夜秉烛读实录太过,致使今日小朝会后垂怜而疲,心绞之痛隐隐约约,可这感觉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不安。
她看向辉润着脂玉般光泽的花朵,问着自己不知道兄长如今身在峨州情况如何?是否能办完差事早归帝京?
案头被小皇帝摊开推远的奏章是徐照白前日用御史四百里加急特奏送来的,上说峨州灾情已有控制,赈济均是到位,只是关于定阳王的案子才经过大理寺与宗正寺二位官吏的一道初审,人证物证都需再寻再议……
“母后!”
梁珞迦纷乱的心绪被儿子的声音唤回。
她的心境仿佛感染到了姜霖,小皇帝方才因取花贡花的快乐一时低落下来:“母后,舅舅怎么还不回来?”
梁珞迦的心口莫名发酸,她忽然觉得坐立不安,也不知是为了安慰稚子,还是自己也需要一口新鲜的空气,她站起身,去到书案前,展开徐照白的奏章,念了一遍给儿子听,后揽过孩子安抚道:“舅舅在忙正事,正事忙完了,就会回来的。”
一阵风吹来,殿门打开,沈宜领着姜熙、梅砚山、王希元、许黎邕、以及北衙禁军司将军向熊飞,和两个梁珞迦都没见过的青袍官吏站在了外面。
所有人都低着头。
“参加太后,政事堂有要务禀报。”
沈宜也低头奏报。
“参见圣上,参见太后。”
几人在外齐声道。
梁珞迦的心忽然跳得飞快。
她不知怎么了,心头涌上烦闷的不快,可平常她也是这般经常被叫来听从议政,今日并没有任何异样。
“皇帝,再去替母后摘一支玉兰吧,母后寝宫也想要个摆着。”
梁珞迦压住内心的不安,柔声对儿子说道。
“谨遵母后懿旨。”姜霖被教导过,只有亲人相处时,怎样随意都是可以的,但在人前,务必要小心称为和礼节,他是听话的孩子,这方面极其省心,跳下椅子,走至门口,忽然回头,“母后,朕再摘一支,命人给舅母送去,等舅舅回来,他也能赶快看见玉兰又活啦。”
为皇帝避让开偏殿门前道路的诸臣一贯的安静,王希元听到这话,却微微抬头,复又僵硬落下。
许黎邕和向熊飞虽是保持礼让的低头姿势,却飞快对视了一眼。
姜霖向几位官吏道一句平身,而后蹦蹦跳跳地跑走,身后追着一应太监宫女,不敢喧哗,只能快步跟随。
窗开着,梁珞迦却觉得气闷。
不知是不是因为偏殿书房忽然涌入这样多的人。
“太后……”向她行礼之后,率先说话的是梅砚山,作为首辅,这是他的尊荣,“一漏前,徐照白自峨州发回了御史奏,请您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