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会背!”小娃娃自豪地挺起了胸膛。
萧本也蹲了下来,摸了摸小娃娃的头:“当真?”
他自是不信的,一来小娃娃估摸着这时候字还没认全,二来他文风文笔着实一般,倒真没可能被百姓口口相传。
“永晏九年秋,麦熟于野,农者皆出,刈麦于田。
朝起之时,东方未白,荷镰负篓,疾行阡陌。及于麦田,但见麦浪翻金,麦饱粒盈,众人散于陇亩,俯身劳作。镰起麦倒,声动四野。壮者奋力刈之,速如疾风,老者虽力有不逮,然其志弥坚。
日悬于空,汗流浃背,浃于衣而湿于土。然皆不敢稍歇,盖麦熟之期短,若逢风雨,则麦损于地,一年之劳将付之东流。
妇孺亦至,携壶浆箪食,以饷劳者。饮浆食馍于陇间,片刻即复劳作……”
有贫者,田少而赋重,家无余粮。见遗麦于地,乃拾之入篓,虽有惭色,然生计所迫,不得已为之。
其状之惨,吾无不恻然。
吾观刈麦之景,感民生之艰。
李长吉有言: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农者终年劳瘁,食不得饱,衣不得暖,而赋税相逼,苦不堪言。
吾辈生于斯世,享安然之乐,未亲农事之苦,念此,心有愧焉。
第34章
“朝臣会骗人,君王会骗人,但百姓不会。”
小儿端端立于萧本与百里昀跟前, 其声清越,如珠落玉盘,字句皆精准无误, 眸中灵慧之气隐现。
农人本正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引得有些慵懒, 此刻却都被小童的背诵吸引过来,于是渐渐围拢了过来。
雨落草棚, 沙沙作响, 与小童背书之音相和。
只是农人多为粗鄙之人,未解其义,皆面面相觑,满脸疑惑。
等小童背完, 一壮年男子手挽着破旧蓑衣,上前一步,朝着百里昀与萧本二人作揖,问道:“大人,这小儿口中所念,我等不知是何意,可否为我等解惑?”
萧本闻言, 起身,微微回礼, 回答道:“这是我前年随诸位农收时作的一篇文章, 只是我才疏学浅, 所成之文陋劣, 难登大雅之堂,故而所知之人少之又少。”
众人闻之, 面上满是讶异之色。
萧本对这小童的表现也甚觉讶异,一来农人之中识字者鲜矣, 二来农人终年碌碌,岂会闲来无事背诵他那述农者苦辛之文?
于是蹲下身来,转而细问小童:“你是谁家的小娃娃?”
话语方落,有一农人抢着回道:“大人,此小儿乃是村东老刘头家的孙儿,唤作刘墨,刘家清苦,他爹娘早亡,唯有祖父与他相伴为生。老刘头是个老秀才,平素会教授村中幼童诵读诗书、识文断字,只是近年以来,老刘头身染微恙,不甚康健,且田亩之中,收成寡薄,家境愈趋困窘。”
言罢,众人皆是叹息。
萧本了然,看着刘墨,轻声问道:“你年方几岁?”
刘墨低眉,目中黯然,脆生生地回答:“五岁。”
一位老叟拿着着斗笠,对着百里昀和萧本惊叹道:“此小儿,方五岁,竟有这般本事,真乃奇事!”
萧本闻之,起身喟然感叹:“如此慧黠小儿,困于贫窭而不得受学,实为大憾,我欲资助他去书院读书,使他得展才学。”
周围的农人听闻这话,纷纷交头接耳,面露欣悦之色。
刘墨向萧本深揖一礼,答谢:“大人大德,刘墨必勤勉向学,不负大人厚望。”
萧本含笑扶起刘墨,谆谆诫之:“刘墨,你记住,学可易命,力学不辍,必有所成。”
这时,雨霁云收,农人也就纷纷散去,继续去割麦子了。
刘墨再三向萧本拜谢,蹦跃着归家了。
“萧兄,我有些好奇。”百里昀凑过来撞了撞望着刘墨背影的萧本的肩膀,“你既说你这文章所知之人少之又少,这小儿上哪里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