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开口道:“故而,朕思虑再三,决定针对原有的科举考试进行改革,逐步降低原有的各省举荐的优秀考生在国试中的占比。”
盛国的考试分为初试、省试、国试和殿试四级,其中初试由各乡举行,省试则以省为单位进行。至于国试,则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
以上的考试,无论考生身份地位如何,均可以参加。
然而在国试和殿试当中,还有一部分考生,是来源于由省长官、京城长官,甚至是二者共同举荐。
而这一部分考生,则在国试和殿试当中,有优先录用的权利。
于下月中旬举行的所谓“科举考试”,则是一年一次的国试。
在先前,国试和殿试历来是为三年一试的。可自谢訦上位之后,明面上为扩招官员,国试和殿试便成了一年一届。
只是选出来的官员,却是不尽如人意。
有一句话的大意是:“你要想让其他人答应自己拆除窗户,就可以将屋顶掀了。”
现在的谢訦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他冷眼瞧着下面众位大臣在听到他的话之后,顿时便议论纷纷,如同骤然炸开的热锅一样,就连神情也变得怪异起来,嘴角在无人看见的角落里微微上扬。
而一旁的王诚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切,可身旁的那位还没有开口,他自然不好越庖代俎。
这样想着,王诚捏紧了怀中的东西。
“咳咳……”终于,坐在那里的谢訦见下面也吵的差不多了,这才出声道。
而下面的那堪称热油渐入清水的混乱场面,在谢訦的这一声清咳落下之后,也逐渐安静了下来。
见场面安静下来之后,谢訦威严的目光这才收了回来,最后,竟是向一旁的王诚伸出了手。
王诚得到指示,上前一步,将谢微凉预先交给他的奏折,恭敬地送到谢訦面前。
“这东西你且收好,今日朝会,陛下说不准可以用到。”王诚耳边突然响起谢微凉在将这奏折交到他手里时所说过的话。
见谢訦果真伸出了手,王诚不得不在心里又一次佩服起皇后娘娘的高瞻远瞩。
而谢訦自是早就在谢微凉的
话中,得知了对方似乎给了自己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
而那被称为“锦囊妙计”的奏折,便是他从王诚手里拿到的这个。
“诸位可先看看这个。”说完,谢訦竟是连看都没有看一眼,便大手一挥,将奏折又给了王诚。
刚刚才将奏折递给谢訦的王诚:“……”
尽管心中有万般腹诽,可王诚却依然十分恭敬地从谢訦的手中接过奏折,随后缓缓走下了台阶,来到了站在首位的丞相面前,轻咳一声,便开口道:“陛下万安,臣妾于近日偶闻京中有关考生之事,万分惊讶,痛心疾首之余,也生出几点薄见,还望陛下不吝赐教:”
“臣妾以为,为今之计,可借此进行官员选拔的改革。臣妾想起与陛下闲暇之余讨论此事,陛下以为要要减少所谓‘举荐’在国试考生中的比重,以确保其他考生的公平。”
“然臣妾倒以为此事不妥,科举一事关乎国本,若贸然改革,怕是会引起动乱。而政策实施尚需时间,科考在即,如若此事变动,怕是会失去民心。”
“况世家为我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在先帝在位时一力维护皇族统治。如此行为,怕是会寒了世族众位的心。”
“而这些在陛下看来‘走后门’、‘靠大树’的考生,他们既然能被举荐,想必却有其独到之处。既如此,臣妾以为,可选其组织单独的考试。如此一来,既不占用其他考生的名额,又可避免‘一刀切’的乱象发生,错失真正的人才。”
“臣妾妄言,请陛下莫要生气。”
亲耳听着这份“言辞恳切”的奏折,原先还议论纷纷的众大臣,声音却越来越小。直至最后,随着王诚读完最后一句话,现场却陷入了沉默。
而谢訦显然也早就已经料到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只是冷眼瞧着下面大臣们面色怪异。
过了许久,他觉得时机差不多了,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道:“朕以为……”
而底下绝大部分大臣此刻还处于观望状态,突然听到谢訦开口,心中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气,紧接着便将身体站得笔直。
那些激烈讨论着的大臣自然也根据身旁所谓同僚的反应,发觉了其中的不对之处,也连忙停止了争论。
霎时间,整个太仪殿便如谢訦所想的那样,顿时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在等着谢訦的决策,只不过,他们的心中或许早已经有了猜测。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谢訦接下来要说的,却是不在任何人的预料之中。
他看着众人,语气平淡道:“皇后曾经和朕提过这份奏折,然朕以为,此方法过于柔和。如今我朝积弊已久,归根究底还是制度问题。既然要改的话,势必要连根拔起……”
此话一出,顿时语惊四座,如一块小石子一般,顿时激起千层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