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虽然没能陪伴在父亲左右,但是也许可能小日子过的比他舒服的多正。 等等, 也就是说是太傅的严厉只有他一个倒霉蛋承受? 苍天啊,得亏他是个皇帝, 这要是、好吧、他要是没有这个皇帝的身份太傅也不会搭理他。 天底下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 他能好吃好喝还有人护着已经很幸运了,不能再强求那么多。 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所以太傅觉得他刚才说的有道理吗? 小皇帝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家太傅,看太傅不说话再次把他的想法从头到尾梳理一遍。 “太傅,小将军在天上有仙脉, 他治下的百姓种田种的好。您看今年报上来的结果, 颍川一郡的税收比周围几州整州都多。” 让百姓都背井离乡投奔小将军显然不现实, 那就让小将军手底下的地盘变大。 如此机智,不愧是他。 完全没毛病。 杨太傅扶额长叹, “陛下开心就好。” 有没有可能,周围几州不像颍川那么实诚,人家收上来的税都扣下自己用了,反正朝廷也没本事亲自找他们要。 颍川送至京城的税收看似很多,但那是和往年相比。 想想前些年的颍川是什么样子,只要中原有战事那边就躲不过去,打完一轮又一轮,不停息的战事几乎把整个颍川郡都打废了。 四战之地不宜久居,能迁走的百姓都拖家带口去不打仗的地方,压根就没多少税收能上交。 今年估计是开垦出来的荒地多收成也好,同时也是向朝廷证明仙人所赐的农具真的有利于耕种,为了让朝廷对推广农具更上心,所以才从指头缝里多漏出来了点儿粮食。 也不能说不好,如今各路诸侯都圈地自治,连刘氏宗亲都能演戏假装道路不通与朝廷断绝联系,能心系朝廷心系百姓的除了荀氏还真找不出第二家。 行吧,这天下到底是刘氏的天下,怎么安排陛下说了算。 反正陛下也只能给诏书盖个章,接下来是好是坏还得看那小子自己的本事。 摆设就要有摆设的自觉~ 听听这都是什么,这是能从天子口中说出来的话吗? 太傅大人哼了一声,到底还是让步道,“快出去吧,不好让荀小将军一个人待在外面。” “就知道您最好了。”小皇帝笑的露出小虎牙,“太傅大人面慈心善忧国恤民心怀苍生稳如泰山,世上再没有比太傅更好的人了。” 杨太傅假装不在乎,还一脸嫌弃的催他们家陛下赶紧出去,可惜压不下去的嘴角将他的心情暴露的彻底。 这倒霉孩子,怎么越长大越黏糊? …… 屏风外面,荀晔竖起耳朵试图偷听,可惜小皇帝声音太小,他也不能真的钻到屏风底下去听,偷听了半天什么都没听清还差点把自己憋死。 二凤爹在就好了,可以直接坐在屏风上听,现在二凤爹在外面游荡,他听不到里面在说什么只能全靠猜。 两位到底有没有达成共识?能给个准话吗? 他以为小皇帝和太傅大人早就商量好对他的态度,万万没想到俩人不光没商量好分歧还特别大,甚至大到在他这个外人在场的时候都维持不了表面和平。 太傅就这么不喜欢他吗? 荀晔:QAQ~ …… 太傅大人其实很喜欢年轻有冲劲儿的优秀年轻人,就是臭小子的冲劲儿有点过头,又正好碰上个完全没有冲劲儿的天子,这才让他又爱又恨想起来就头疼。 陛下说的对,州牧的人选朝廷说了不算,就算他们能选出合适的人上任,地方不认可朝廷任命的州牧也没用。 何况他们也选不出合适的人。 让某个臭小子来做主的确显得不像那么回事儿,但是也确实是最好的法子。 就这样吧,让年轻人折腾去,他回头找机会再和荀仲豫谈谈。 小皇帝没想那么多,解决完他们家太傅的小情绪后继续商量其他两个州牧的人选。 兖州牧曹操,盖章。 青州牧XX,盖章。 冀州牧XX,盖章。 反正玉玺在他手上,先把章盖上再说。 杨太傅嘴角微抽,索性眼不见心不烦看向别处。 看他们家陛下这干脆利落的动作,毫不怀疑他更想直接把玉玺送出去,还省的荀家小子想用玉玺的时候再往京城跑。 在京城待的那么不开心,直接连人带玉玺跟他走得了。 小皇帝倒是想,但是他不敢说。 事情要一步一步的来,一口吃不成胖子,万一把太傅气出个好歹那才是得不偿失。 荀晔看看已经盖上章的诏书,再看看旁边吹胡子瞪眼的太傅,有点不敢接。 没关系,反正诏书也不都是给他的,先放在天子那里,他们来继续商量选拔人才的事情。 荀小将军办事向来稳妥,既然要在天子面前过明面肯定已经准备的妥妥当当。昨天晚上压着几个贼首学规矩,顺手就把计划书给写好了。 劳动力,他要高端劳动力,最好还是寒门出身的高端劳动力。 他自己的出身在这儿摆着,荀氏的地位又因为叔祖和他水涨船高,如今手下世族出身的官员已经很多,为了保持平衡必须尽快提拔非世族出身的官员。 也不是一点家世都不能有,这年头家里没点背景还能读书认字的只是极少数,只要不是出身特别显赫就行。 人脉很有用,但是不能单靠人脉网络来填补空缺,所以考试非常有必要。 他没想刚开始就把完备的科举体系搬出来,大乱的情况下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横空出世不是好事,越简单越仓促越能让天下人觉得他是为了应急才这么干。 应急应急,嘿嘿,他天天都很急。 荀小将军呈上他的计划书,在小皇帝和太傅大人凑一起看的时候从旁讲解,“这次需要补缺的位置太多,一个一个的挑选太麻烦,我想着直接举办一场考试,根据答卷来定人选。” 虽然不敢保证选出来的每个都是人才,但是至少能确定选出来的都是读书认字的正常人。 最最重要的是,一次考试就能填上所有的空缺,短时间内不用再操心手底下没有可用之人。 先把各个官署空出来的位置填上,然后再根据具体表现慢慢调整,之后要考虑的都是小细节。 二凤爹说的经验能参考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唐初的情况和他们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很多,毕竟中间隔了四五百年,生产力差别还挺大的。 不如简单推行一下看看情况,先把大框架确定,然后再慢慢查漏补缺,这才是真正能供他们参考的经验。 计划书已经得到二凤爹的许可,证明他的想法没问题。太傅大人为官多年,怼过宦官干过权臣,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