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 分卷阅读27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74(1 / 1)

腾的小伙伴,让他们仔细将信看完,“将军让我们尽快把颍川的情况给他送去,尤其是几位先生的心情好坏。” 最细致的周郎把信递回去,然后谨慎的问道,“你们觉得先生们的心情到底是好还是坏?” 孙策:…… 曹昂:…… 这还真不好说。 …… 秋阳晚照,倦鸟归林,城门不远处的草棚中,换上统一服装的青州黄巾劳力们正排着队登记信息,安分的跟没当过贼的流民一样。 几个挎着竹篮的妇人拉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儿热情的攀谈,“壮士身高体长眉眼周正,一看就可靠的很,可曾成家?” 小伙儿被问的脸色发红,挣扎了半晌才声若蚊呐回道,“未、未曾。” “没成家就更好了。”离他最近的妇人眼疾手快将人拉住,“我家有个远方侄女儿也尚未许配人家,壮士快来这边登记一下,合适的话将来就是一家人。” 其他几个妇人见状遗憾的摇头,“那汉子的体格一看就很能生,可惜慢了一步没抓住。” 几个人小声说着话,同时继续在登记完毕的队伍中搜寻样貌周正的未婚适龄壮小伙儿。 草棚外面的树荫下,诸葛兄弟脸上的表情一个比一个震惊,仔细看甚至还能看到几分慌张。 他们被“抓”来颍川已有月余,今天是第一次出城散心,听到官署的官吏在整理青州黄巾的具体信息便顺路过来看热闹,万万没想到现场竟然这么可怕。 诸葛瑾咽了咽口水,紧紧的抓住弟弟的衣袖,恨不得立刻扭头就跑。 他也到了适婚的年龄,也还没有成家,该不会和那些人一样被抓走登记吧? 天呐,他们是到了打着官方旗号的土匪窝了吗? 第130章 叔侄对着演 * 百万青州黄巾可以选出二三十万青壮劳力, 但这些青壮劳力手里什么都没有,衣食住行乃至开荒耕种都得官署投入,想看到招降贼匪的好处至少要等到半年后。 正是因为招降贼匪需要先投入大量财力物力, 所以各地应对黄巾入侵大部分都是直接清剿。 有能力的直接清剿,没能力的闭城自守,和将流民拒之门外一个道理, 没几个主官敢大规模招降。 主要是没那么多钱粮做支撑。 如果钱粮足够, 招抚流民和招安贼匪都是政绩, 这年头除了少数财大气粗的诸侯王或者运气好避过战乱的地方, 大部分郡县都自顾不暇, 实在挤不出那么多钱粮来济困扶危。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颍川的屯田成效颇丰,今年又难得没有大旱大涝,收上来的粮**打细算勉强可以覆盖招降黄巾贼的大笔支出。 何况他们能调动的不只颍川一郡的钱粮,真要不够用的话豫州其他郡国都是现成的钱袋子, 甚至不用大老远的去并州求援。 归降的黄巾贼众深谙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的道理,只要天天能吃上饭, 就算到肚子里的只有野菜树皮草根也没关系, 他们会让苑陵侯知道招降他们没有错,世上再没有比他们更听话的降军了。W?a?n?g?址?F?a?B?u?Y?e?ⅰ????????è?n??????2????????o?? 谁能想到当贼的时候吃不饱肚子,投降之后竟然还能见着油星儿,难怪苑陵侯的兵那么能打,伙食那么好能不厉害吗? 苑陵侯本人表示, 他的兵那么能打也不单单是因为伙食好。 贼众的指挥权归到荀晔手里后日常花销也一并由他负责, 没办法, 黄巾太穷,随行的非战斗人员也多, 落草为寇后完全以劫掠为生,抢再多也是入不敷出。 军中不养闲人,在降军身上投入了多少账本上记的清清楚楚。 所有投降的贼众都得经历劳改,劳改时间看表现分半年到三年不等,劳改期间官署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负隅顽抗屡教不改的家伙在战场上已经被杀鸡儆猴,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吃过苦挨过饿的寻常贼众,和以前三天饿九顿的日子相比,能吃饱穿暖安稳耕种只是没有私产这个条件完全可以接受。 能吃饱已经很不错了还要什么私产,说的跟以前有似的。 只要管理得当投入肯定有回报,这年头人命不值钱但人力非常值钱,劳改期间就能连本带利全收回来,还能顺带着收获几十万可以上战场的兵丁。 百姓快饿死的时候只奢望能填饱肚子,能吃饱穿暖又会希望能过上安稳的生活,过上安稳日子后又希望可以攒点家产,能攒家产之后又会希望攒的越多越好。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政策也要随之而变。 初来乍到先劳改,劳改个两三年转去屯田或者当兵,而他荀晔需要做的就是在屯田的军民对待遇有意见之前让天下改姓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降军入伙要登记造册,基本情况普查由颍川的官吏来办。颍川已经招降过不只一波贼匪,官吏对这个活儿已经很熟练,如果没正好和秋收撞在一起就更好了。 好多人啊!怎么会这么多人啊?! 青州到底怎么搞的?整个州的百姓都活不下去加入黄巾贼的大军了吗? 负责招安贼匪的官员在黄巾大军抵达颍川之前就知道他们小将军这次招降的数量不少,但是真正等到贼众抵达还是感到眼前一黑。 天天睁开眼睛就是登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没办法,登记的昏天黑地也得登记,不在最开始梳理清楚以后有什么事情更是哭都没地儿哭。 诸葛兄弟在泰山郡的时候就听说过苑陵侯荀明光之名,也知道颍川在他的治理下是天下少有的安稳之处,因此被强行护送到颍川后不像他们家叔父已经做好随时准备出去当官的准备,而是一天一点点的打探颍川的情况。 他们家没什么出名的人,苑陵侯大手一挥就把他们全家都弄来颍川肯定不是为了求才,当时那情况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是谁。 既然不是求才,难不成是将他们当成无处可归的流民? 兄弟俩私底下没少讨论,越想越觉得他们猜的对。 他们兄弟三个年纪都不大,叔父也不似父亲那样因名让太守征辟为官,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有才没用,别人又不知道他们有多大本事。 难怪传闻都说苑陵侯行事不拘小节,的确够不讲理的。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觉得苑陵侯不讲理,流民和投降的黄巾贼众应该不那么觉得。 外头兵荒马乱,不用时刻担心动乱的地方不好找,就算他们对苑陵侯颇有偏见也不得不承认这儿是个好地方。 前一刻还是身份尴尬的招降贼匪,下一刻就有乡邻来介绍适龄女子,这种好日子哪里找哦。 “这些黄巾出自青州,如果能在颍川成亲安家,以后就不会再惦记青州老家。”诸葛亮小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