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不是打击报复,而是为了给之后出去打拼做准备。 不愧是先生,果然计深虑远。 “青州好几年没有正经的主官,我们过去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下马威。”虎崽子摩拳擦掌,“还有那个不识好歹的孔融,听说他跑去徐州投奔旧友去了,很有可能撺掇徐州牧陶谦给我们找麻烦。” 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么大的地盘难打理着呢,必须得带上他们。 说起青州就提到了那个让他们大失所望的北海相孔融,提到北海国被黄巾贼围困,曹昂忽然正想起来他们家老大假扮黄巾贼的途中送回颍川的诸葛一家。 人现在还在招贤馆住着,怎么安排? 荀晔:??? 荀晔:!!! 完蛋,把这事儿给忘了。 偶遇诸葛一家的时候他还是牛大力,当时没空解释那么多,想着把人弄到颍川再考虑怎么安排,结果一不小心就忘的一干二净。 真是的,刘皇叔已经在冀州大显身手,赵子龙也被调到了颍川,他怎么能把诸葛丞相给忘掉呢? 罪过,罪过。 荀小将军懊恼的拍拍脑袋,然后怀着微小的希望问道,“全都在招贤馆?没有人去安排他们?” 曹昂遗憾的摇头,“我们都不知道将军是什么意思,这些天又忙的很,也是刚刚才想起来。” 第132章 但都喜欢莽 * 诸葛玄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来安排他们, 可是他们在颍川人生地不熟,派人护送他们来颍川的荀小将军又还没回来,他也不好去找坐镇颍川的官员说“我是荀小将军请来的贤才, 请给我安排官职”。 一大家子人只有他有过当官的经历,其他要么是女眷要么年纪尚小,能安排进官署真干活的除了他还能有谁? 没错, 他就是小将军请来的贤才。 诸葛玄表现的很自信, 对接下来的颍川生活也非常期待, 但是就算他笃定荀小将军对他们一大家子没有恶意, 也依旧不确定当时那情况小将军让他们来颍川是不是为了练习当贼。 ——此山是我开, 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 留下买路财。 不愧是荀小将军,当贼都当的如此有学问。 奈何“有学问”和“贼匪”俩词儿完全没法放在一起,小将军想混入黄巾贼的贼窝里的确得多练习练习,不然刚露面就得被识破身份。 可问题是, 他们来到颍川那么多天也没见着第二拨被“护送”回来的战利品,总不能是小将军练习了一次就放弃了吧? 诸葛玄想不明白, 直到兖州那边传来“招降黄巾贼工作进度喜人”的消息也还是想不明白。 一两次的练习练不出真正的匪气, 就像小将军身边那几位“好汉”,那肯定是长年累月当贼做匪才历练出来的气势,和正经兵丁将领的区别就像是刚出生的犬崽和路边抢食的成年野犬,只要有眼睛就不会分辨不出哪是野犬哪是崽。 招降进展的那么顺利,总不能是贼匪良心发现主动投降吧? 剿匪的军队越来越强, 贼匪军心涣散粮草不继, 也不是没有主动投降的可能。 兖州的招降工作具体是怎么进行的不重要, 不管过程如何,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 重要的是自始至终真的只有他们一家被送来了颍川。 怎会如此? ? 如?您?访?问?的?网?址?f?a?布?Y?e?不?是?i????ü?????n??????②?⑤?????????则?为?屾?寨?佔?点 没有着落的现状令人焦灼,但是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身为一大家子的主心骨,谁能慌他都不能慌。 这些日子没有人过来给他安排差事,不过他在招贤馆也没闲着。 颍川是远近闻名的安稳之地,如果真的能和传闻中的一样稳定,就算没有官做也能加入他们的定居候选名单。 听的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传闻总会夸大其实,万一这儿和其他地方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诸葛玄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活了那么多年去过的地方也不少,见过不少被名士治理的民不聊生的郡县。 远的不说,青州北海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这次黄巾贼围城之前,所有人听到的都是孔北海礼贤下士理政有方,结果是什么样天下人也看到了,北海国在孔北海优秀的治理下甚至不如周边没名气的郡国。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没有亲眼见到颍川现状之前谁都没法保证那些传言是不是为了吸引士人编出来的。 经过这么多天的探索,诸葛玄震惊的发现世上竟然真的有好不夸大的传闻。不对,应该是传闻也传不出真实的好。 好地方,真是好地方,是值得他从此扎根不走的好地方。 和诸葛玄一起被送来颍川的是他兄长诸葛珪的家小,他自己的家小还在南阳。 兄长病逝的消息来的突然,自家在南阳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他出远门的话也可以托交好的同僚好友照看,兄长那边更加重要。 按照他原本的打算,去泰山郡接到兄长的家小后就回琅琊老家,然后他再回南阳把自家家小接走。 外面兵荒马乱,他可不放心让家里人就这么出远门。 虽然他跟着也没啥大用,但是还是一家子整整齐齐才放心。 确定了颍川能长居之后,诸葛叔父立刻给南阳的家眷写信说明这边的情况让家里放心。只是小将军还没回来,他一时半会儿不好离开,得等到小将军回到颍川才能去接家里人过来。 他和兄长孩子都不少,既然无事可干那就去各个书院看看,多对比对比才好决定让孩子们去哪儿念书。 荀氏不愧是中原望族,不光族学办的好,颍川各个书院在官署的管理下办的都很不错。 官学照顾贫家学子,私学也各有千秋。 荀小将军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近日秋收忙,大部分书院的夫子都会在休沐时带领学生去附近村寨干农活,即便不能时刻效仿圣人身体力行也要知道百姓生活的不易。 书院中的学子成材后多会进入官署,如果都只读圣贤书不识民间疾苦,官吏和百姓都将过的非常痛苦。 郡县官吏多由县令自行任命,都是经常和百姓打交道的活儿,就算是新人只要能虚心学也能很快适应,就怕那些眼高于顶做不来还觉得同僚或者百姓故意难为人然后就记仇。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他为官多年没少被或蠢或毒的小鬼使绊子。 颍川这样就很好,念书的时候就亲身体验农忙,将来为官做吏也不至于上来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 不指望所有学子都能体会到这般安排的良苦用心,能有一半上道的都是百姓之幸。 好地方好地方,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诸葛三兄弟在院子里说悄悄话,围绕他们家叔父的反应展开深入探讨。 他们偶尔出门一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