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好脾气会说话还能把所有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的官员提着灯笼都难找,和戏先生相比完全不差。 现在这样就很好,他们文武搭配干活不累,定能在两个月内拿下辽东。 对此,牛牛陛下表示,吃软不吃硬的家伙真的很好拿捏。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寒冬腊月是最难熬的时候,没有粮食会饿死人,没有冬衣会冻死人,倒在路边无人收尸会出现瘟疫,瘟疫爆发更是一村连一村的死人。 不过那都是以前,以前朝廷自顾不暇,百姓能不能安稳过日子全看地方官员的水平。 今年入冬后天子下令各州郡及时扶困济贫,对登记在册的鳏寡孤独也要按时抚恤,百姓的生活好坏关系官员的政绩,等冬天结束还要统计地方冻饿而死的百姓数量以及为何沦落到冻饿而死的地步,如果是官员不尽责致人死亡,事后都要追究责任。 地方官员可以藏着掖着,但是朝廷会时不时派人到地方查探情况,老老实实上报还好,藏着掖着被发现就是罪加一等。 新帝登基后发布均田令,大夏境内各郡县在秋收后都要重新丈量田地清查人口。 所有丈量田地清查人口的官员都是京城派下来的,身边跟着精兵护卫,且有权调动地方兵马来让试图阻挠公务的豪强大族配合他们干活。 如果工作能进行下去,之前的阻挠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当看不见,如果工作进行不下去,那就只能上报州府准备抄家。 不是他们滥用职权,而是陛下说了,能退让的豪强大族说明他们没干过太伤天害理的事情,知道就算官府摸底也顶多损失些良田佃农不会伤筋动骨,而死活不肯退让就说明这家知道他们干过的事情见不得人,一旦查出来就是灭顶之灾,所以才宁可和官府对着干也不敢退让。 豪强越不肯退让,他们越要秉公执法,争取把所有搜刮民脂民膏的黑恶势力全都消灭掉。 也就是天下尚未安定战事尚未停歇,换成别的时候荀晔都不敢这么大胆。 但是现在,朝廷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地方豪强又富的流油,再没有比现在更时候摸底抄家的时候了。 问就是开国之君杀伐果断,问就是黑恶势力罪有应得。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要他的武力值能镇得住无良宵小,这时候摸底清查就是百利而无一害。 摸底大排查顺带着抄家可以充盈国库,充盈国库可以用来给将士更新装备,提升将士的战斗力可以更好的镇压叛乱增加威慑力,完完全全的良性循环。 ? 如?您?访?问?的?w?a?n?g?址?发?B?u?页?不?是?i??????ω?€?n?2??????????﹒???????则?为?屾?寨?佔?点 嗯,这活儿的总负责人是吕布。 吕大将军不擅长政斗,或者说,他根本就没长那根筋。 所以荀晔给他的命令是有试图走后门的不用拦,送什么就收什么,所有的东西都登记充公,排查的时候该怎么查还怎么查。 他不需要和地方豪强打交道,只需要站在那里,在宵小作乱的时候显出他煞神的模样就足够。 后世有铁面无私包青天,只要这活儿干的好,他们大夏就会有刚正不阿吕青天的故事代代相传。 没有人能扛得住美名代代相传的诱惑,在牛牛陛下画出的大饼面前,吕大将军收到任务后立刻放弃和其他人争抢征讨刘表的活儿,他现在觉得这个摸底排查的活儿更合适他。 累点没什么,得罪人也没什么,他吕奉先从小兵儿奋斗到现在不怕累也不怕得罪人。 换句话说,他这些年得罪的人还少吗? 既然已经得罪了那么多人,不在乎多得罪点儿,反正能让他得罪的家伙最后要么流放要么命丧刑场,得罪和不得罪没区别。 他的赤兔是天底下最好的坐骑不怕整天来回奔波,这活儿交给他绝对没问题。 各地的大摸底进行的如火如荼,官府也贴出告示表明只要是登记在册的大夏子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分到土地恢复正常男耕女织的安稳生活。 告示上写着分地的细节,官署也会派人到流民聚集地以及治下村寨宣读政令,如此一层层的宣传下去,绝大部分流民佃农都能知道官府要给他们分田的消息。 再高的墙也挡不住想要出逃的人,即便有世家豪族想要阻挠,官署依旧每天都能迎来大量主动入籍的黑户。 天下战乱已久需要休养生息,新帝登基后下令减免税收,只要不再打仗,他们不用依附世家豪强也能活下去。 佃农的日子不好过,交给地主的地租甚至比朝廷的粮税还高,要不是外面朝不保夕没有人愿意给人当佃农。 现在官府能给他们分地,收的地租也不算高,告示上还说家里有六岁以上的适龄儿童甚至可以送去最近县府书院读书,最最重要的是头两年都不收束脩。 孩童学的是基本的认字以及做人的道理,不求他们能学的多高深,至少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向上的种子。 如果村寨离县城太远,适龄孩童达到一定数量的话官府便会尽量往村寨派教书先生。 要是离的太远还没有足够多的适龄孩童又实在想让孩子上学,那就只能他们搬家到离城池近的地方,官府没有那么多精力面面俱到。 只要孩子学的好,到了年纪就能参加考试进入官场,想当官得自己努力,不能指望官府追着喂饭。 读书考试进入官场的大饼画出来,那些本来还犹豫不决的佃农流民立刻拖家带口的去官署登记入籍,耽误什么也不能耽误孩子的未来,万一他们家孩子有当官的可能呢? 本来大部分百姓在看到官府要求适龄孩童入学时都不屑于顾,他们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全家人加起来都不认识一个字也活的好好的,六七岁的小娃都能帮着干农活了干什么废这个劲去学习? 不收束脩也不行,家里少了个小劳力呢。 直到后面那个学的好可以当官出来,至少一半的人心思都活络了。 当然,世上也不缺守着旧规矩不肯变通的人,不过官府管不了那么多,他们管百姓不冻死饿死已经很操心,再让他们管谁家家长不想让孩子上学不想让孩子当官还让他们活吗? 不学就不学,不当就不当,那么多人求着想上学想当官,书院不缺学生。 科举取士在青州已经试行过,如今再以朝廷的名义推行至天下,再迟钝的世家大族也该反应过来了。 但是没有人敢有意见。 朝廷摸底排查丝毫不给他们这些世家大族面子,在科举取士上应该也不会给他们留面子。 就算心里想的是“随随便便什么身份的人都能考试选官,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岂不成了笑话”,脸上也得笑着表示“他们世家子有家学传承,自信不会比寒门子弟差”。 有意见?有意见忍着。 不然能咋?他们有意见也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