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首”,因为历朝历代的历法不尽相同,岁首的日子也不一样。 夏朝的岁首称为“岁”,定在元月初一;殷商的岁首称为“祀”,为了表示正统以及和前朝的不同,于是将岁首提前一个月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建立后将岁首称为“年”,也就是民间习惯说的过年,同样为了表示正统以及和前朝的不同,周也把他们的岁首“年”也提前了一个月定在十一月初一。 之后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没有改变“年”的称呼,但是同样是为了表示正统以及和前朝的不同,于是又双叒把岁首往前挪了一个月,所以秦朝过年是十月初一。 如果之后的朝代一直这么提前下去,可能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能轮到当岁首。 好在汉高祖建立汉朝没有把岁首提前到九月初一,而是推行夏正恢复元月初一过年。 不然的话,他们现在可能也要循着前人的惯例把岁首挪到八月初一,先过年再过中秋,怎么看都感觉怪怪的。 还好还好,岁首依旧在正月,他们不用在秋天过年。 过年要的就是大雪天一家人和和乐乐围在一起吃火锅,虽然秋天也能聚在一起,但是没有红泥小火炉没有大雪压青松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这年头交通不方便,亲信们多出镇一方,也不好因为过年来回折腾,所以京城里并没有那么满满当当。 叔祖年纪大了要回颍川养老,大伯说在外面漂泊多年也想回家养老,不过叔祖可以退休大伯不行,五十岁正是奋斗的年纪,必须留在京城干活。 他爹在京城修书,几位叔父和堂兄则是都在京城官居要职。 宗室官居要职不是好事,但是也不能放着人才不用,在人才储备量提上来之前只能举贤不避亲。 他信得过叔父们,叔父们也一心一意为他着想,他们还没生疏到为了权力尔虞我诈的地步。 后辈可能会发展到那种地步,但是近些年不大可能。 留在京城的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围炉守岁,荀愔戳戳旁边的荀悦,“陛下今年多大了?” 荀悦看了眼正在和荀彧说悄悄话的儿子,回道,“二十有一。” “二十一岁,你二十一岁都成亲了吧?”荀愔煞有其事的挨个儿点,“文若成亲时二十岁,休若十七岁,友若晚些二十四岁,所以咱们陛下是不是该议亲了?” 荀晔啧了一声,“大伯,不想当官就直说,不用祸水东引。” 就算把祸水引到他身上也没用,他荀明光已经进化出封建资本家的属性,一个能干活的人都别想从他手底下溜走。 荀愔擦擦眼角不存在的鳄鱼眼泪,“臣待陛下一片真心,陛下怎能如此揣测?” 他身为伯父关系侄儿的终身大事有错吗?没错啊。 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后啊。 立后和刚登基就广纳后宫不一样,后者看上去就有昏君的潜质,前者却是再正常不过。 天子夙兴夜寐为国为民已经够贤明了,总不能连媳妇都不让他娶。 伯伯占据道德大义,其他几位长辈的眼神也都跟着变了。 荀悦迟疑的看看儿子,再看看明显就是要搞事儿的亲哥,不确定要不要接这个话。 他们家明光一直没有成亲的意思,也没有成亲的想法,天下初定就催着他成亲也不太好,但是一直不成亲也不是事儿。 当年说“天下未定无以为家”,现在天下已经定了,还无以为家吗? 荀晔:…… w?a?n?g?址?F?a?B?u?页??????????ε?n???????????﹒???o?? “行吧,各位回去等我的好消息。” 一众长辈:??? 等等,这就能回去等好消息了?是不是哪里不对? 众长辈面面相觑,连荀愔都不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 这小子要是因为他的几句挤兑就随随便便娶妻立后他就是荀氏的罪人,到时候别说回颍川过富家翁的生活,颍川能不能有他的立足之地都难说。 老天,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等什么好消息啊? 众人守岁守的胆战心惊,奈何亲爹去问都只能问出个“耐心等待”的结果,其他人更是问不出半点消息。 …… 年后的第一次朝会是大朝,大朝主要走个过场,天子朝臣基本上不会在大朝上讨论国事,比起朝会更像是典礼。 过场走完,接下来就是依次离开。 就在群臣等着小黄门宣布退朝时,吕大将军昂首挺胸出列,然后顶着所有人诧异的目光取出诏书开始念。 “朕乘六龙以御天,承天之命,行天之道,承先贤遗风,建大夏以安万民。” “闻为圣君者必立后,以承祖庙,建极万方。今有美人马氏,闺名踏雪,昔承明命,虔恭中馈,温婉淑德,娴雅端庄。宜建长秋,以奉宗庙。”【1】 吕布读着读着忽然感觉有点不对。 美人马氏?闺名踏雪? 这他娘的是踏雪乌骓啊! 殿中所有声音都消失的一干二净,连反应过来的吕大将军都卡了。 难怪上朝前忽然塞给他份诏书让他宣读,这玩意儿换成别人肯定反应的比他快,就欺负他念东西不过脑子是吧? 荀晔眉眼弯弯,幸好他知道就算是吕大将军在念完这一句后也能反应过来,所以诏书他一共就写了这么点儿。 安静、死寂、仿佛时间定格在此刻,满殿朝臣都面容呆滞宛如石化。 他们不知道陛下的美人马氏是哪一位,但是他们都知道陛下的爱马叫踏雪乌骓。 荀愔绝望的闭上眼睛,事情有点超出他的想象,这下真的得收拾收拾准备逃命了。 左慈这会儿在哪个山沟沟里,能再来捞他一下吗? 第183章 千古一帝牛 *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以听天下之治。 《周礼》中对天子后宫的等级以及编制名额有着明确的规定,不过除了王莽改制的时候恢复了一下,其他各朝都是各按各的来。 光武帝中兴大汉后提倡俭朴节约, 皇后之下只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其中贵人有十个名额,美人、宫人、采女名额不限, 不过桓灵二帝在位时又恢复了昭仪、婕妤两个品级。 以前宫妃的采选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都是召纳或者献纳, 到东汉时制度已经完善, 于是就成了每年八月核查人口户籍的同时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 获得“宫选”资格需要姿色端丽合法相, 入宫后由姬傅进行指引教导, 经皇太后审定合格者入掖庭,继而由皇帝面见然后赐予封号品级。 采选的范围是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具体要求根据皇帝的喜好来,负责采选的官员看到合适的女子可以直接从人口普查的现场带走, 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