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 分卷阅读40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06(1 / 1)

能断了伯豫兄回颍川隐居的路。一举两得,实在是高。” 牛牛陛下笑的开心,“能得奉孝叔如此夸奖,侄儿受宠若惊。” 戏焕迟疑的问道,“那方才的诏书……” “诏书是真的,不会再更改。”荀晔摆摆手,“好了,立后之事已经结束,接下来要忙活的事情多的很,众卿家快回去忙,莫要误了正事。” 别说什么群臣只是没有反应过来,机会只有一次,当场没有反应过来之后就没有开口的机会。 各州各郡下到处都是需要他们过问的事情,天子的私事无足轻重,还是要以国事为先。 …… 承平元年春,天下无灾。 难得有个风调雨顺的春耕季,百姓在忙碌之余也有空听些来自远方的趣事儿解闷。 “听说了吗?陛下为了感谢天上的神驹下凡随他征战四方特意立了那神驹为后。” “不愧是天上来的神仙人物,这办事儿就是不拘一格。” “陛下立神驹为后,满朝文武能答应?” “反正没听有过谁反对。” 各种各样的传言随着往来商队以及到地方上任的官员散到民间,不过口耳相传容易传着传着就传变味儿,短短半个月,民间再出现的立后就成了“陛下的神驹得仙人点化变成入得后宫出得战场的飒爽女郎,为感激仙人的点化之恩,陛下特意立神驹所化之女郎为后”。 对此,牛牛陛下表示: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都不用他特意引导,传着传着就传成他不认识的样子了。 四月,辽东公孙度残暴不节,镇北大将军公孙瓒讨伐而还。夫馀、高句丽助纣为虐,闻朝廷征讨尽数不战而降。 五月,高句丽、乌桓、鲜卑等入朝觐见,主动请求朝廷派使高句丽中郎将、使乌桓中郎将、使鲜卑中郎将管辖部落事务。 当月,荆州豪族不满朝廷度田爆发动乱,太尉吕布亲率大军平乱,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流民分田安居,佃农重获自由,官府自上而下大换血,寒门子弟占据半壁江山。 荆州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天下世家再次为新帝的手段所惊,震惊之后便是大力催促族中适龄子弟去谋官,即便是基层小官也比坐在家里干等着强。 今时不同往日,作势养名举孝廉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他们想往上爬就必须得名声和学问两把抓。 六月初,科举令发布各州。 朝廷派学官至各州郡组织乡试,考试定在八月,皆在郡中治所举行,凡预试合格者皆可参加。中试者不可骄傲自满,待明年各地中试者齐聚京师参加会试,乡试再中者方可为官。 先前只有青州举行过科举考试,其他州郡没有经验,两个月的时间也不足以让所有学子都做好准备,但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准备。 时间紧迫,乡试之前仅有预试,等下一届乡试之前便要各县层层选拔才能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 第一届举行的匆忙情有可原,有第一届的经验才好举行下一届。 划重点,科举考试不看出身,只要身家清白就都能考。 当然,朝廷不歧视世家子弟,但是世家子弟自持出身高贵不愿意参加考试那也没人硬逼着他们去考,反正朝廷选官的手段会尽快调整为科举,指望像以前那样营销出好名声再找个熟悉的高官举荐就能进入朝堂想都不要想。 察举制已经成为历史,接下来将是唯才是举的天下。 将士们奔波各地修修补补,官员们在地方埋头苦干,新生的大夏一步步走上正轨,在血与火中熠熠生辉。 ……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欲燃。 盛夏的正午最是难熬,再能吃苦的人也不会在这种时候出现在太阳底下自讨苦吃。 官道岔路旁的茶水摊,赶路的行人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话应该都是赶考的士子。 以前就算侥幸拜入大儒门下学几年也没有当官的机会,想当官得先成名,寒门子弟不像世家子随随便便就能接触名人,他们成名的可能比世家子弟小的多的多。 现在不一样,只要能在考场上更胜一筹,就算对面更有名也没用,诏书说了陛下只看成绩不看名声大小。 虽然世家子弟有家学传承大概率成绩也会比他们好,但是好歹有了能出头的可能,万一他们不小心考的更好呢? “即便没有家学,吾等也要力争上游。” 这是他们的机会,是他们为君效忠为民请命的机会,便是只有寥寥几个寒门子弟崭露头角,慢慢也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 寒门子弟热情高涨,世家子弟有了紧迫感也不敢再蹉跎岁月。 有天分的闭关苦读,没有天分的也没关系,回家造人也是功劳。 一个家族最重要的就是子孙,长辈能权倾朝野只是一时,培养不出合格的继承人到时依旧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如当今天子,荀氏几代人才辈出,到当今陛下这里弱冠之年便受禅称帝,谁见了都得说一句荀氏命好。 自个儿没本事没关系,世家大族养活几张嘴不是事儿,能生出几个有天分的孩子也是功劳。 好歹是世家子弟,自个儿没有继承到先祖的优秀不代表子孙也继承不到,只要家族中人数足够多,总有几个能带着家族重回巅峰。 同理,只要家族中人口足够多,总有那么几个可能会带着家族走上抄家灭族的道路。 不过没人会觉得他们是后者,他们只觉得他们的优秀后辈能带领家族更上一层楼。 …… 田家少闲月,夏天更是忙不完的农活。 陛下体恤百姓轻徭薄赋,百姓分到田后忙碌一年除去上缴的份额以及全家一年的吃喝嚼用最后还能有的剩,整个天下都从死气沉沉变得干劲儿十足。 面朝黄土背朝天,为谁辛苦为谁忙? 诶嘿,为他们自己。 渭水河畔,一群带着斗笠的人在河边指点比划,远远看着像是田里的农夫,走进才能看到其中有三四位都穿着官袍。 虽然穿着官袍,但是也都没什么架子,说话更多的反而是随行的老农。 今夏关中略有些旱情,不过并不严重,只是大河的水位略低,田里的庄稼需要格外关注而已。 几个官员打扮的人拿着本子写写画画,时不时问老农几个问题,问完之后继续写写画画。 如此忙碌好半天,农人们说的口干舌燥,随身携带的水囊也喝的干干净净,为首的官员便把自己腰间的水囊递过去给他们解渴。 老农诚惶诚恐的道谢,喝了几口后将水囊递给其他人,然后谨慎的问道,“大人,西坡那块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