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装了,别装了,装不下了已经!”
春明门外的一辆牛车跟前,方大福还在不断的将旅行需要的东西往车上装,看得方重勇连忙上前阻拦。
像是什么竹伞啊,油帽油衣啊,药袋啊(里面很多应急药丸与驱蛇药),被带啊(类似行李箱),还有很多烤得很干的胡饼作为干粮。
一样都不缺!
这次出行去华州郑县,不仅有阿段当护卫,而且文武双全的张巡还自告奋勇的要当车夫来给方重勇驾车。
按他的说法,这是“报恩公之大德于万一”。
“小郎君,要不要奴击鼓开道?”
方大福笑呵呵的问道。
击鼓送别,乃是魏晋时期传下来的风俗,这次方重勇出行到王家去,虽然不是提亲,但也差不多是那个意思了。
可不能让人看扁了。
“不用了不用了,要低调,低调。”
方重勇讪讪说道,摆了摆手,示意方大福可以回去了。
牛车开始颠簸着前行,方重勇坐在里头,身体也是一晃一晃的。这条官道几乎是唐国最好的路之一,但是,已经在回长安路上体验过一次马车的方重勇,对陆路旅行一点都不期待。
颠簸是难免的,就看颠簸的幅度多大吧,唉。
他忍不住叹了口气。
“总觉得好像是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事呢?”
方重勇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忘记了什么,一时间又想不起来。
顺利找到家了,现在去解决王忠嗣的调令问题,还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呢?
老郑脱身应该是不难的,对了,还有那个谁来着?
方重勇想起当时跟随他们一行人进城的好像还有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被他那个渣爹迫害过的,叫什么名字来着?
那个人应该还好吧?金吾卫应该不会为难他的吧?
方重勇有些心虚的想道。
第31章 漂洋过海来看你
方重勇坐牛车去华州郑县找未来老婆,日子过得还不算太糟心。
房子找到了,虽然不太宽敞,但好在地段不错,在长安闹市区,跟李隆基的住所一墙之隔,还算凑合。
票子三千贯,虽然这点钱不算啥,在长安根本排不上号,但起码温饱无忧。
马子也找到了,虽然要过好些年才能娶回家,但基本上也是铁板钉钉跑不掉。不至于像前世好些年轻人一样,只能等到不得不结婚的时候,才能接盘一个“玩累了”的小仙女。
而且如今大唐的问题虽然多如牛毛,但却一根也没落到方重勇本人头上,因此他还觉得日子过得下去。
然而,长安城内某些身居高位的人,却感觉日子好像要过不下去了。
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内,李隆基正在与几位重臣商议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空出来的那个相位,到底谁来坐比较好。
开元年间,唐庭高层基本上已经形成某种约定俗成的定制,宰相就是2-3人,不会多,更不会少。基本上每过个三四年的样子就要换一茬。
如今裴耀卿被罢相,再选一个人接替他的位置,也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开元年间的宰相隔几年就要换一批呢?
很多朝臣们认为是李隆基害怕相权过大尾大不掉,但也有些臣子认为,开元年间大唐虽然国力强盛,可问题也不少。每次出了问题,都需要宰相出来背锅,引咎辞职。
总不能说这一切都是天子的错,都是圣人的错吧?难道不换宰相换皇帝?
所以换一个宰相,就等同于卸掉一些黑锅,然后大唐天子就永远是那个从来不会犯错的圣人,这似乎更符合现实的逻辑。
今日李隆基不想再拖延下去了,他让李林甫与张九龄二人拿出自己的方案,各推举一个心仪的人为新宰相,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务该授予给谁。
群相制度虽然是一个天子配几个宰相,但这些宰相其实按默认的规矩,也是分大小的。中书令最大,简称“右相”;侍中排第二,简称“左相”;同中书门下三品乃是皇帝需要自己喜欢的官员可以破格提拔,以制衡左相右相,因此只能排第三位。
现在张九龄与李林甫占了两个位置,他们提名的那个人,就变得举足轻重,其权重足以影响朝局了。
类比一下,这个人选的分量,可以跟楚汉之争时拿下河北以后的韩信相提并论。
“微臣推荐严挺之入相。他是中书侍郎,熟悉政务,可以快速接替裴耀卿罢相后的空缺。”
张九龄对着李隆基深深一拜说道。
“哥奴,你以为如何?”
李隆基微微皱眉,看着李林甫问道。很显然,严挺之这个人并不是李隆基心目中的第一人选,至于原因很简单。
当初,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这个组合搭伙,张九龄是负责总揽北方的军务还有屯田的相关事宜,而裴耀卿负责改革漕运,李林甫负责捞钱,以及精简朝廷机构,开源节流。
如今裴耀卿不在了,其他两人都还在,那么朝中其实缺乏一个管理经济运行的大臣。
而严挺之与张九龄是一个衙门出来的,所擅长的政务,亦是与张九龄高度重叠。那么如果严挺之入相,张九龄就必须滚蛋,因为严挺之就是弱化版的张九龄。
“微臣以为,严挺之轻佻,不可为相。”
李林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倒是引起了李隆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