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大悦,提前授予了牛仙客工部尚书的官职。
这可不比郑叔清先去职再授职,而是先授予职务,铁板钉钉!
比起张九龄这样通过科举上来的文官,牛仙客的资历可就差了点意思,基本上可以算是底层草根挣扎向上的表率了。
牛仙客早年曾在鹑觚县(陕西长武县附近)担任小吏,因为工作出色,受到县令傅文静的器重。
傅文静后来后升任陇右营田使,牛仙客因为能干听话又是老熟人,被召为佐吏,这个官员就是营田使的附属官员,然后牛仙客因军功累迁至洮州司马。
这个时候,牛仙客才能算是一个“独立官员”。在唐代,一个正式官员麾下,往往有好几个附属官员帮他做事。这些附属的随员,想升迁往往是很难很难的。
后来王君担任河西节度使的时候,牛仙客被授为节度判官,成为对方的心腹,进一步升官,成为地方大员。
再后来萧嵩继任河西节度使,仍将军政事务托付给牛仙客,就足以见得此人打理地方政务有多厉害了。萧嵩回朝拜相后,担任中书令,遥领河西节度使,并多次推荐牛仙客。
最后牛仙客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河西节度使了。
从牛仙客的升迁轨迹就能看出,那些从地方基层出来的人,能一步步往上爬,都是有真本事的。节度使从中央空降,往往都需要这样的人在他下面打下手帮忙,要不然无法应对地方上复杂的局面。
“来,牛爱卿,朕敬你一杯,感谢你这些年在河西为百姓做的那些事。”
李隆基看着两鬓斑白,才五十多岁就已经有些老态的牛仙客,端起酒樽,动情的说道。
“为圣人效死!”
牛仙客躬身行礼,从李隆基面前接过酒樽,身边张九龄、李林甫和中枢各部主官见了此情此景都无不动容。
“圣人,微臣以为,牛仙客并无担任六部尚书之能。臣弹劾御史大夫李适之坐观其事,没有阻止政令发出。”
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从宴会厅的角落里面传出,在场所有人都被这句话给弄懵了。
第40章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出来弹劾牛仙客的人,叫周子谅,长安本地出身。张九龄被拜相的时候,他被对方引荐,李隆基给了这位一个监察御史的官。
周子谅职位不高,但权柄却不低,就连宰相都可以弹劾!唐代的御史台官员,本身就是制度设计中,皇权用来制约相权的工具。
当然了,工具只能是工具,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要跟“主人”的思维保持一致。
很显然,周子谅并未清醒意识到,李隆基才是他的主人,而张九龄并不是。
周子谅在这个节骨眼,弹劾他的“顶头上司”李适之不作为,其实就是变相的暗骂,举荐牛仙客的官员,甚至是李隆基本人都在瞎jb胡搞。
可以说这波大招,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赌注,去搏一个“孤臣”“直臣”的人设,以图天子器重。
要不然,连顶头上司李适之都得罪,难道事后不会被穿小鞋?
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这波周子谅已经豁出去了!
这便是长安的官场,这里有无数的名利,这里有至高的权力可以给你摄取。
但也伴随着无尽的风险。
作为被弹劾对象的李适之,一脸惊愕,他完全不明白周子谅到底是哪根筋不对,按说自己平日里好像也没得罪他啊。
而作为事件核心的牛仙客,则是脸上青一阵红一阵,低着头不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弹劾,不是说你人品不好作奸犯科,也不是说你功劳不够资历不够。
就是能力不足以胜任!
就是这样的主观,尖刻,也不讲什么证据。
没有朋党支援,没有参加过科举,就这么一路老老实实干到中枢来的牛仙客无言以对。
说再多的话都是苍白无力的,别人污蔑你偷吃了三碗凉粉,难道你就得剖开肚子给那些人看看,来证明自己么?
“都散了吧,此事明日紫宸殿再议。”
李隆基一甩袖子,转身就走,竟然没有直接发作。
其他臣子在宴会厅内面面相觑,最后也都一言不发的离开了,就连牛仙客都黯然伤神的走了。只剩下周子谅与张九龄二人。
“你啊,你啊,唉!”
张九龄长叹一声,失望的走出宴会厅的大门。
他确实不待见牛仙客上位,觉得对方的能力肯定不能胜任六部尚书的职务,更别提宰相了。
但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提出来呢?
周子谅是张九龄提携的不假,可是他并没有安排这个人给李隆基上眼药啊!
……
回到勤政务本楼的书房里,李隆基依旧是余怒未消!
周子谅为什么敢出来弹劾牛仙客?那还用说么,当然是张九龄指使的啊。
不然一个监察御史,怎么敢这样蹬鼻子上脸?
当然了,监察御史当面打脸皇帝也是有传统的,贞观时代的魏征就是典型。公开场合可以打脸皇帝,私人场合也可以打脸皇帝,后面有很多人以此为榜样。
打脸皇帝,是不畏强权的象征,历来都被“舆论”所赞颂。周子谅的举动,看似离谱,实则有其内在逻辑,并不是胡搅蛮缠乱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