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盛唐挽歌 > 盛唐挽歌 第13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盛唐挽歌 第139节(2 / 2)

方重勇听到了一个新奇的名词。

“诸位不要误会,在下正是新到任的甘州刺史。”

方重勇挺直了身板,义正言辞的说道。

不说还好,一听到这话,围观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你这黄口小儿要是刺史,那我们都是节帅了,哈哈哈哈哈哈!”

某个壮汉在那里哈哈大笑,指着方重勇,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方重勇看了看自己一身便装,无奈叹了口气。

这就是不穿官袍的坏处了。

“这玩意你们认识吧?”

方重勇掏出腰间挂着的那个,写着“果毅都尉”的铁牌,亮出来抖了抖,人群中的笑声戛然而止!

河西这里的男丁,九成以上都有从军的经历,要是没见过“果毅都尉”的腰牌那就真见鬼了。假冒甘州刺史的人可能会有,但敢于假冒果毅都尉的人,则一个也没有!

因为这是朝廷所颁发的“荣誉证书”,虽然不能参与政务,也不能参与军务,却能证明自己“地位不凡”!

围观人群渐渐散开,让出一条路,仿佛方重勇是个瘟神一般。

方衙内指了指刚才笑得最欢的那个人说道:“你来带路!其余的人都进院子,一个不许走!”

此刻方重勇霸气外露,让人不敢质疑他的命令!

众人走进院子,就看到一个身材粗壮的中年妇女,正用鞭子抽打着推磨的小毛驴。这毛驴的脾气很倔,就是不肯走,急得她直骂娘的。

看到方重勇身后一群同渠社的人走进院子,她连忙擦了擦上上前询问道:“奴家乃王二娘子,请问诸位这是有何贵干呢?”

“我乃新任的甘州刺史,来张掖城里走走,体察民情嘛。”

方重勇脸上带着笑容,就看到众人脸上原本虚假的笑容都垮下来了,王二娘子更是苦着脸哀求道:“家里最后一个男丁才十岁,其他都是老人,就不用上番了吧?”

嗯?

这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啊。

方重勇心中嘀咕,面上却是不动声色说道:“进堂屋再聊,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第103章 无所不在的结社

王二娘子家的堂屋很简陋,但看得出来,她们一家正在努力的维持体面,室内的装饰物,如帘、帷、帐、屏风等,一应俱全。

此刻王二娘子便是拉上了帘子,在大堂内隔出一片私人空间,跟方重勇一行人密谈。

“不知使君造访,有什么事情指教呢?”

王二娘子拘谨的把手放在衣服上下意识的擦了擦,在腰间留下了一道道面粉的痕迹。

河西饮食,胡饼要占很大的一块,麦饭这种东西,在这里是受到坚决抵制的。但凡有条件的人家,都会将麦粒磨成面粉,制成的“干胡饼”,这玩意在河西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存放很久。

在这里,做一次胡饼便能吃一个月的人随处可见!凉州那边甚至有专门卖这种标准化“干胡饼”的店。方重勇在这里日常吃的也是类似的,干胡饼的最大优点就是百搭,它本身是没有什么独特味道的。

“河西战事紧张,屯兵轮换被延后了,待战事结束后再行轮换。”

方重勇沉声说道,将朝廷的文书递给王二娘子看。

令人意外的是,对方居然就这样接过公文,一目十行的看完,随即将其还给方重勇,然后默默点头说道:“妾身已经知道这件事,使君有心了。”

方重勇看她不像是那种娇滴滴的官宦家庭出身的女子,反倒身材粗壮,显然是日常农活的好手。不由得大为惊奇。

在古代,读书学习的效率很低,如果没有专人指导的话,光靠自己去学,效果十分差,学得也很慢。

很难想象王二娘子一个女流之辈,家中男丁都是军人,居然能读书认字。

似乎看出他的疑虑,王二娘子讪笑道:“甘州有一个纺织社,只许女子加入,主要是在一起商讨织布的技巧。里面家长里短的闲事不少,也有无聊的官宦妇人,教我们读书写字。妾身便是在里面学了点字,勉强能看文书。”

纺织社?

这是什么玩意?

方重勇记得之前,好像听过类似的词,似乎是叫……渠社!

将这些杂念放到一边,方重勇继续解释道:“河西战事紧张,士卒的轮换,不是我这个刺史说了算的,希望你能理解。”

王二娘子松了口气说道:“妾身非常理解,已经习惯了。朝廷不按时轮换戍卒,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们这些人除了忍着,还有什么选择呢?倒是使君年纪轻轻就爱民如子,很是难得。”

这是句实在话。

刺史上门来解释,姿态已经放得很低了。互相恭维两句客套一下就可以了,互相指责改变不了什么。

无论如何,戍卒轮换推迟已成定局,给别人面子也就是给自己面子,底层人民的无奈,方重勇非常理解。

“呃,顺带问一句,屋内和院子里的这些人……是来做什么的呢?”

忽然想起这一茬,方重勇疑惑问道。

王二娘子一愣,似乎有些不明白如此常识的问题居然会被担任刺史的方重勇问出口。

不过她看了看方重勇的身材,以及稚气未脱的脸庞,随即拍了下脑门,懊恼答道:

“瞧奴家这记性。使君可能是才来河西不久,不知道这里的结社之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