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谋反,朕深为痛心。但思前想后,这多少是因为太子之位长期悬空所致,乃是朕的过失。
所以朕想立太子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谁可为太子?”
李隆基抛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议题,也是让人惊掉下巴的那种。
谁可为太子呢?
好像诸多皇子里面,很多人都有机会当太子啊!
因为李隆基的正室王皇后已经被废了,之后便没有再立新皇后,所以也不存在所谓的“嫡子”。
既然没有嫡子,那所有的庶子都是可以的吧?
棣王李琰,荣王李琬,仪王李璲,颖王李璬,永王李璘,寿王李琩,延王李玢,盛王李琦等人,都已经成年,究竟谁当太子好呢?
其实基哥的子嗣绝大多数都成年了,最小的幼子汴王李滔,也有十多岁了。
这些人,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太子,但太子却只能选一人。
那么选谁好呢?
今天朝会的信息量太大,张守珪发现包括自己在内,好多人都把握不住啊!
“圣人,微臣建议,立寿王李琩为太子!”
又是李林甫站出来,率先提议!
嗯,是了是了,好多年前,当时武惠妃还在,李林甫就在提议让寿王当太子。现在李林甫站在寿王这边,好像也不稀奇?
一时间,紫宸殿内很多人都陷入疑惑与思索当中,他们在脑中急速盘算着,究竟选谁比较好。
从前,那肯定是李亨的条件最好,人脉也最广。
可是现在李亨已经谋反死了啊!
“选寿王当太子是个不错的提议,诸位爱卿可还有别的人选么?”
李隆基笑眯眯的问道。
紫宸殿陷入死一般的安静当中。
今天两更
rt,票投起来
第197章 长安能源危机
关于立谁为太子的问题,那次小朝会并未开出个什么明确结果来。反对立寿王为太子的人不在少数。
而关于皇子是不是要外放,更是没有定论,甚至在此后都没有更大范围的讨论。
不过,就在小朝会结束的第二天,寿王李琩就被李隆基正式册封为太子,并勒令即日起搬出十王宅,入主东宫。
这一下,长安的政治格局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从混沌走向分明。
太子可不仅仅是该一个称号,而是赐予了一整套“半神器”!也就是东宫相关的一切机构!
唐朝时期东宫属官在前朝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完善。
此前,西晋愍怀太子时始设六傅,也就是后来的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而自唐代开始,三师三少成为赠官,不再常置,转而以詹士府负责掌管东宫事务。
詹士府掌东宫家令、率更、仆三寺及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监门、左右内十率府之政等等,下面的分支机构更是不少,主要负责管理东宫行政事务,可以说是朝廷尚书省的微缩版。
而隋朝时给太子标配的门下坊,此时改称左春坊;而原来的殿书坊改称右春坊,它们都是詹士府的内部机构,职能类似朝廷中书省、门下省的微缩版。
东宫所属还有很多“打杂”的机构,堪称是“小朝廷”,该有的配置一样不少,就连太子的伙食都有典膳局专门负责。
这些机构僚属极多,加起来数量不下数百人。
然而,除了极个别的职务外,其他东宫属官的权力几乎为零,而且平日里非常悠闲,待遇也很差。
既然太子无权,那么为什么要设立这么多机构给太子呢?
答案就是:方便太子继位后,用詹士府的人手迅速接管朝政,不至于被权臣轻而易举架空。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最先便是来自于这里。
然而,太子是一个任期不定的职业,其中变数极大。
当太子的人,有的当天就能继位,而当了四十年却依旧是太子的,历史上也不乏其人。当四十年太子那是没得选,可詹士府里配属的官僚,也能安安分分,当四十年什么权力都没有的“预备大佬”么?
这便是詹士府设置的微妙与矛盾所在。
这些僚属官进了东宫,就好像进入了官场的牢笼,他们只能靠着一心一意的辅佐太子,盼着现在的皇帝快点退位,自己才能飞上枝头变成孔雀。
所以比起将皇子外迁出长安以外的风险,立寿王当太子也就那么回事,不值一提了。太子虽然被称为“国本”,但又不是不能换!寿王今天是太子,不代表他永远都是太子!在他之前,都有两个倒霉蛋了。
除了寿王被立为太子,并搬迁住进东宫以外。
此前李亨谋反造成的余波,也“如期而至”,比预料中的还猛烈许多。
御史中丞张倚,因教子无方,被罢免,外放为上州刺史。
他的职务由郑叔清接任,与此同时,郑叔清还被授予黜陟使,负责督查长安周边百官,算是彻底摆脱了“逢人叫干爹”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