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盛唐挽歌 > 盛唐挽歌 第822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盛唐挽歌 第822节(1 / 2)

李璘长叹一声,又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只觉得这酒水又苦又涩。

“殿下敢于直面方清,确实是勇气可嘉,可惜如今不到时候。

殿下不如写下休书,让奴交给方清,就此了结此事,等待登基大典吧。”

高尚给李璘倒了一杯,耐心劝说道。

李璘敢来开封要人,不得不说还挺带种的。只是这种毫无谋略的鲁莽,并不值得提倡。

此事总算是没有闹到街知巷闻,被打脸就被打脸吧。

高尚也是无话可说。

“殿下,汴州的局面,其实非常危险。

无论是关中的小朝廷,还是李宝臣、李归仁什么的,都对汴州虎视眈眈。

我们真的不方便现在就跟方清翻脸,汴州的安危还需要他顶着。

请殿下将来一定要多多忍耐才是啊!莫要被一些小伎俩弄得失了方寸。”

高尚耐着性子苦劝道。

李璘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点点头说道:“孤知道了,你放心便是。孤就等着登基,不会在意其他的了。”

这一刻,他的心智好像成长了一些。但是究竟成长了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小故事

783年,因为唐德宗一系列令人窒息的削藩操作,引发了“四王之乱”(宝臣大帅之死为直接导火索)

有因为调兵时操作不慎,爆发了功勋部队泾原兵(以安西北庭兵为主)在长安城外爆发的泾原兵变(朱泚之乱)。

唐德宗仓皇逃出京城,丢下自己的弟兄和亲戚。

《旧唐书》是这么记载的:

初,源休为京兆尹,使回纥,将还,卢杞畏其辩,能结主恩,次太原,奏为光禄卿。休怨望,故导泚僭号,为调兵食,署拜百官,事一咨之。时订其逆甚于泚,胁辱大臣,多杀宗室子孙几于尽。

(源休)又劝泚锄翦宗室,以绝人望,命万年县贼曹尉杨偡专其断决,诸王子孙遇害不可胜数。

朱泚害郡王、王子、王孙七十七人于马璘宅,丁丑,令所司具凶礼收殓于净域寺。

请注意杨偡这个小人物。

这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河北变成了安史之乱残部演变成的河朔三镇。

在泾原兵变的时候,叛军想杀李唐宗室,但是却又担心遭遇骂名。于是他们把刀交给一个叫杨偡的万年县县尉,对他说道:“刀给你,李唐宗室你来杀。”

这个叫杨偡的人,带着手下杀了多少呢?史书记载的,貌似杀了77人。这个只是别人说的哈,我没有考证过。

很多人会问,杨偡怎么敢的啊!

how dare you!

这他妈不就是个县尉么?之前还在长安做官呢,又不是叛军的铁杆,他怎么敢呢!

但现实就是这样,杨偡就敢啊。

什么狗屁皇族,一刀下去还不是死!杀一个是杀,杀77个还不是杀,有什么区别?

杨偡前半生如何不好说,之后大概率被处以极刑。但是在泾原兵变的这天,他爽到了。

我这个小故事是要说什么呢?

我就是想说,别太天真了,别太看不起底层了,别太以为李唐宗室就真的有多么了不起,是有什么光环笼罩,以至于别人都不敢动他们。

别真的太把什么所谓的“大义”当回事了。

人逼急了,管你是什么皇亲国戚,直接一刀撂倒。不要认为只有黄巢来了,下面的人才敢动刀。

这是783年发生的事情,离大唐灭亡还有124年呢!

第565章 建国大业之捉襟见肘

李璘只需要在陈留等着登基就行,但方重勇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最重要的便是营建汴梁城。

这不仅关系到新的“国都”落成,还与运河的经营息息相关。

乃是方重勇立足于河南的头等大事!

开封县城是四五条河流(不包括黄河)的交汇之处,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进行漕运。除了通往洛阳的这一段暂时无法发挥作用外,其他的几条河,包括通济渠在内,冬季未结冰之前,漕运都十分繁忙。

所以目前规模有限的开封城,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漕运增长的需求了,必须大刀阔斧的改建。将城外星罗棋布的渡口与库房统合起来。

权衡再三,方重勇感觉与其花力气改建,还不如重新落成一座新城。在原开封县城的东北面,让几条河都流入城中,并在城中也设立渡口。

也就是说,让开封县城城外汴梁城的卫星城存在,二者在防御上也可以互为犄角。

如此一来,新建的汴梁城,占地面积就不可能小。

然后,当贾耽把草绘的城池占地地形图(不是设计图)送到方重勇案头,并由刘晏计算出建造城池大致所需的时间、物料、人力后,一向处变不惊的方节帅,激动得差点昏厥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