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话,我们拿下长安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给汴州的方清之流当盾牌罢了。”
李抱真有些不满的抱怨了一句。
话说得很直白,道理也是明摆着的。
毕竟严庄能想到的“借刀杀人”之计,李抱真也不难看到。现在吐蕃人就是一把刀,一把影响大唐内部局势的刀。
谁被这把刀伤了,只能自认倒霉。
“如果我们不要关中,那么就只能缩回河东。河东地狭,我们又能支撑几年?”
看到李抱玉不说话,李抱真又补了一刀。
“你说的我何尝不知道,所以现在我们是进退两难了。”
李抱玉摆摆手,满心忧愁就如这眼前的灞水一般,延绵不断。
正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忙忙走来,对着李抱玉耳语了几句。待对方说完,李抱玉只是微微点头,对李抱真招呼了一声,二人来到帅帐。
只见一个浑身是血的信使,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亡,腰间竹筒里,还有藏着一封求援信。
“局势居然崩坏若此!”
看完信,李抱玉内心有些慌乱,自言自语道。
信是高仙芝写的,内容也不难猜,就是向李抱玉求援,让他带兵支援河西。
在信中,高仙芝告诉李抱玉:如今河西五州已失其四,唯有最西面的沙州还未被吐蕃人攻占,正在拼死抵抗。河西五州军民,不少人逃难至此,其中亦是有凉州安氏的人马。
“兄长,我们若是去了,要赢……只怕很难。”
李抱真看完信,喃喃自语说道。
他原本是主张带兵打回凉州的,但看到这封信,反而改了主意。
之前,他和李抱玉都不知道河西的情况。如果河西只是凉州丢失,那么局势尚且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是河西五州已失其四,唯有最西面的沙州还在抵抗,那么再从关中调兵,几乎等同于独自抗衡吐蕃军的主力。
仗不是这么打的。
李抱真虽然没看过《葫芦娃》,但是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去送的套路,他还是明白的。
这一趟,不能去,去了就是送死!
李抱玉没说话,显然也是犹豫不决。
他们打吐蕃人,无论输赢,都是在损耗自身的实力。到时候汴州那帮人就直接入关中摘桃子了。
退回河东,把烂摊子留给李宝臣,李抱玉等人尚且还能自保。
只是,不甘心呐!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当然了,理论上说,他们也可以和李宝臣联手对付吐蕃人。只是,谁有那么大气度,跟正在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和解呢?
就算李抱玉自己不介意,难道李宝臣就没有他的小心思吗?
人心诡谲,难以揣度,通常两军对垒,都是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对手的心思。
这一刻,李抱玉已经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今天卡文,请一天假
卡文了,后面的剧情我想想啊,挺关键的,明天按时更新。
第741章 将军百战死
出兵河西,抵抗吐蕃,看上去就八个字而已。实则里面涉及到的事务方方面面,多到不胜枚举,其难度不亚于打一场灭国之战。
对于一个暂时还可以在中原苟且多年的政权来说,下决心出兵边疆,干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内部是不可能没有争议的。
而方重勇作为汴州朝廷真正的话事人,他要做的,不是犹豫不决,不是苟且不前,而是得想办法平息内部的争议,并认认真真的做好出兵的准备。
为此,方重勇单独面见了严庄、李筌、刘晏三人。这三个人,在汴州朝廷内,分别是掌管政务、出兵规划与后勤支持的。
一场又一场面议下来,结果有喜有忧。
严庄反对出兵,而李筌和刘晏则是坚决支持。
只是,严庄虽然态度很明确,表示不支持出兵,但他这里的问题反而并不大。
目前汴州朝廷运转平稳,又没有其他强有力的竞争者,可以说已经有些“新朝雅政”的姿态,翻不出什么浪来。
然而,李筌和刘晏即便是支持出兵,却也提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官家,如果要出兵河西,那么要运筹长达千里的粮道,显然不是拍拍脑袋就行的。
谁也不好说这一战会打多久,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啊。”
开封府衙书房内,李筌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支持出兵,但是出兵的困难,比想象要多,这些都必须现在就提出来。
“你细说一下,不必忌讳什么。”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其实吧,这些也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