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韫秀在亳州待了没两天,就被王彦舒亲自送回汴州了。其实也不是王彦舒想掺和这种家务事,而是方重勇给他下了调令,让他“回京述职”。
简单说,就是让王彦舒担任汴梁城皇宫的禁军统领。
这道政令一下,即便是王韫秀还在生气,也不得不回汴州了。老爹的仇恨如何报复另说,弟弟的前途不能不顾。
不过,相对于吐蕃人的大事来说,王韫秀的心情显然只是件不值得摆在台面上说的“小事”。王彦舒到汴州后就发现衙门里气氛十分紧张,显然是有大事发生。
“姐夫,李抱玉这件事我已经劝过阿姊了……”
开封府衙书房里,王彦舒挠挠头低声说道,有点不适应这里严肃的氛围。
方重勇轻轻摆手,示意他不要说话。
“官家,前线传来消息,陇右有大量流民逃难到关中,吐蕃人的攻势在加快!”
李筌对方重勇叉手行礼禀告道,面色很不好看。
吐蕃军如何攻克兰州的,细节还不清楚。不过这一带确实是防守薄弱,没有成建制的唐军主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吐蕃人入侵的这一刀,切得很有水平,属于典型的“分进合击”,而且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方重勇估摸着,达扎路恭的方略,第一阶段就是切断河西走廊,让唐军兵马不能集中。然后南北两路吐蕃军,分别控制凉州与河湟谷地这两个战略支点,再合兵一处向东。
沙州没有被攻克,确实是给吐蕃人第一阶段的战略带来了很大隐患,但是不影响大局。
现在吐蕃人开始执行第二阶段的战略,即:合兵一处进军陇右与凤翔府,最后兵临长安!
当然了,吐蕃人并不是很清楚关中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战略是偏向保守的。根据方重勇推测,只要自己不去支援关中,那么吐蕃人将会千里突进,在长安扶持傀儡政权!
整个战局会加速崩坏!
等到那个时候,大家都成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
所以,现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吐蕃人尚未击败李宝臣以前,把关中的资源整合起来,在凤翔府以西的地段,将吐蕃人死死按在这里不再向东!
这一点,生死攸关。等吐蕃人打进关中平原,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枢密院有什么建议?”
方重勇沉声问道,掌心全是汗珠。
“官家,事不宜迟,中军要立刻出兵。车将军那一万人,挡不住吐蕃人的。”
李筌忧心忡忡建议道。
车光倩为什么要前出到关中?
因为要把刀顶在李抱玉和李宝臣的后背,让他们不再内斗,让他们不敢作出投降吐蕃人的举动!
但是这点人马,表达战略意图绰绰有余,防备吐蕃人就不够看了。
方重勇,以及现在汴州朝廷的天子李琦,必须立刻带中军入关中,以稳定大局。吐蕃人来了,人心思变,谁敢保证李宝臣和李抱玉,不会扛不住压力,直接投了吐蕃人呢?
所谓“借刀杀人”的计策,根本就不顶用。历史上无数次证明,喜欢借刀杀人的,最后都成了别人手中的刀,没落到什么好下场。
“粮秣,军械够用吗?粮道能维持多久?”
方重勇看向刘晏询问道,面色虽然还算平静,但语气已经相当严厉。
“官家,粮秣与军械是绝对够用的,甚至库存都可以支撑到明年冬天。只不过,到了明年春耕,人力就有可能不足了,需要民夫来耕田。
下官……需要时间组织人手运粮。”
刘晏面有难色说道。
汴州有充足的粮秣,是因为运河的便利,如果在这里跟吐蕃人打仗,方重勇能打到吐蕃人困死饿死,打十年他都打得起。
但是在关中甚至是陇右作战,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光有粮食不行,还得将其送到前线才行!就算路上人吃马嚼的不慌缺粮,也得有足够的人力去运粮,而不会影响春耕与秋收啊!
这些事情就是考验一个政权的综合实力,如木桶理论,最短的那个板,才是最要命的!
“把流民组织起来,把各地监牢里的囚徒组织起来,把大户家里的家丁都组织起来运粮!
一切为了打赢吐蕃人!没有法令就制定新法!乡里乡间的各种闲散人员,都抓起来编练组织起来!不要让人力闲下来!”
方重勇大手一挥,不想再听刘晏辩解。
“得令,下官一定办好。”
刘晏叉手行礼说道,没有再扯那些客观理由了。
方重勇的脾气是明摆着的,他要做的事情,一定会推进到底,除非你能说服他改变主意。
现在刘晏当然找不到不出兵对付吐蕃的理由。眼前这会,砸锅卖铁也要出兵。要不然等吐蕃军横扫关中,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估计都要打汴州保卫战了!
“你们各自去准备吧,待本官禀明天子后,即刻出兵关中,不用再等李宝臣和李抱玉他们的意见了。
等我们到了关中,不愿意归顺的,直接杀,不用讲什么道理。”
方重勇冷着脸说道。
吐蕃人这次雄心勃勃,显然不是小打小闹的。历史上他们就做成了,然后大唐西面边陲百年不得安宁。
如果历史重演,也不会比那一次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