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局混乱,甚至死得比大唐更早。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的话,吐蕃对后世的最大影响,不是创造出多么辉煌的帝国,而是彻底改变了青藏高原的生态,使其永久丧失了争夺霸权的机会。
连带着,让关中平原也彻底歇菜。
简而言之,就是自吐蕃后,青藏高原便成了一块“绝地”。这件事的影响力,要以千年来计算,只是此刻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压根就没有什么感觉,更不可能料到将来如何
“官家,是下官有什么做得不好么?”
马待封看到方重勇半天都没说话,还以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不满。
“没有,现在军工作坊运转顺畅,你功不可没,并无不妥。
本官只是感慨吐蕃人顽强,总是杀不死。”
方重勇轻轻摆手,丢下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转身便离开了。
他还要去制衣工坊看看,等天亮了,还要去火药工坊考察。越是到了战前,越是不能放松。
虽然这样很累,但是主将把握住了每一个细节,便可以在战场上提高胜率,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充分了解。
胜利,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这样的事情。多准备就胜算高,胜算高就可以赌一把,不外如是。
吐蕃内部的一些事情,当年达扎路恭跟方重勇说过不少。吐蕃人的精华是重步兵。这些人都是东岱里面的小贵族,也是将领们的基本盘。
这些人打仗的时候负责破阵,锐不可当。突破敌阵后,那些轻装的步兵才会一拥而上。
只要能打掉这些“箭头”,那么吐蕃军的实力便会大减!如何低成本打重甲兵,很可能是此战的胜负手!
而且吐蕃军制,是仿照的大唐初年的府兵制,不过还是稍有不同。
吐蕃小贵族们自备盔甲,世代相传,战后参与战利品分配,更像是宇文泰当年组建的府兵,是军中骨干,更是后备将领的人才库。
方重勇一点也不敢轻敌,更不会把吐蕃人当回纥、突厥这些组织力较差,一击即溃的二流队伍相提并论。
此刻他还不知道的是,远在兰州的恩兰达扎路恭,已经亲率吐蕃军主力,朝着关中方向进发了,正是泾川一线。
第749章 山河小形胜
夏天日出的时间很早,阳光驱散了晨雾,汴州运河的河面,被染上一层金色。
汴梁城南的朱雀门缓缓洞开,守卫皇宫的禁军士卒列队缓缓走出宫门,甲片在阳光下折射出幽冷的光芒。
先是一队禁军士卒举着旗帜在前面开路,共计三十六面绛引幡,蟠龙纹在紫缎上翻涌如活物,一看就是精心制作而成。
掌旗校尉肩扛九旒龙旗走在最前面,上面挂满了玉珠,每一串玉珠相击都像晨钟叩响的余韵。
看起来庄严、肃穆而且大排场!
天子李琦坐在五色鹭车里,跟在队伍后,帷幕挡住了他的面容,看不清此刻他是什么表情。礼部侍郎郑叔清手持金节,在队伍前方策马开道。
汴梁城朱雀大街两旁,新上任不久的教坊使李龟年,领着三百乐工齐奏《秦王破阵乐》!他们伴随着御驾的队伍前行,可谓是走一路吹一路。
箜篌弦上跳动的露珠与编钟震颤的波纹,在銮铃声中谱成另一重乐章。那是埋藏在人们心中,大唐盛世的不朽记忆!
“天子御驾亲征吐蕃,诸人回避!”
随驾的霍仙鸣,坐在车夫旁边高呼道。此时此刻,朱雀大街两旁已经跪满了人。
“朕自出生起,便没有见过此情此景,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半透明的帷幕后面,李琦长叹一声说道。
话语中饱含沧桑与无奈,以及荣幸。
听到这话,替天子驾车的方重勇回道:“陛下当年让出淮南,有大功于国,避免了百万人生灵涂炭。这些微臣都是记得的,今日殊荣,陛下当之无愧。”
“官家深明大义……”
李琦有些感动,又有点惭愧,只得抛出这么一句话来。虽然立场有些微妙,但他本人还是非常佩服方重勇的。
这个人,政治信誉卓著,把账算得明明白白。每个被他收拾的人,都有在政治上被收拾的原因,从来没有谁被公报私仇过。
譬如说,无论当初李琦本人是怎么想的,或许仅仅只是担心袁晁的乱军进攻扬州,但让出淮南,避免了汴州这边动刀,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有李琦配合,所以汴州朝廷得以直接接管富庶的淮南,之后扬州这个南方的经济中心,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把江南的资源也整合进来了。
可以说正是有这么关键一步,汴州朝廷才得以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倘若那时候要对淮南用兵,很难说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连带后面许多政策都无法实施。
那种恐怖的后果,是现在汴州朝廷的人无法想象的。
方重勇后面选李琦为天子,又让他“御驾亲征”,都有让李琦“风光风光”,还他当年人情的意味在里头。
人心是要凝聚的!公平公正的办事,赏罚分明的原则,就是凝聚人心的要素之一!
此番汴州军出征河西,如果可以获胜,那么得到的战略收益,会大到无法想象,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对此,李琦也是有些想法的。即便他知道自己是个傀儡,也希望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不错的名声。
痛击吐蕃,收复失地!这就是功业!彪炳千秋!甭管是不是傀儡吧,反正被人往身上贴金的时候,也有他的一份。
“官家,朕真的不需要做什么吗?只要跟着队伍一路进关中就行么?”
安静了许久,李琦忽然询问道,总是有些心痒难耐。
“陛下,只要您在军中,主心骨就在,将士们就知道为什么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