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18章(1 / 2)

(' 晏姝把粮种明细送给孔庆平,孔庆平告辞离开后直接入宫。

这份明细摆在承武帝的桌子上,承武帝面上虽然不显,可心里委实松了口气,这是什么?这就是朝廷的定心丸,百姓的救星啊。

“武元侯府的这些粮种,要如何才肯拿出来?”承武帝说。

孔庆平恭敬回道:“侯府的意思是和前年持平,百姓需耕种才能温饱,唯有百姓温饱才能民安国泰,但这些粮种并非武元侯府所有,而是武元侯世子夫人的。”

“嗯。”承武帝微微点头,心里头更舒坦了几分。

孔庆平这话说的滴水不露,晏姝说按照丰年的价格,但丰年价格怎么比对?前年没有灾荒,但边关战事吃紧,粮种的价格要比往年都高一成,如此好定下价格,不让武元侯府吃亏,再者这些粮种归属问题是个大问题,若是武元侯府的,承武帝保不齐会动什么心思,若是晏姝的,承武帝会把对武元侯府那份心思弱下去许多,甚至可能会嘉奖晏姝,毕竟晏姝和武元侯府的关系委实微妙,傅少衡娶妻之后,不肯圆房,谁不知道?

承武帝让孔庆平去安排这件事,他从御书房出来往郑皇后的凤华宫来。

郑皇后正在作画,承武帝进来的时候看了一眼那画作,微微挑眉:“你这是给长姐画像?”

“皇上,长姐,委屈。”郑皇后说到这里,眼圈一红……

第154章 晏景之被革职,亲爹登门找晏欢

承武帝抿紧了唇角,坐在罗汉床上没言语。

郑皇后过来亲自给煮茶,两个人都沉默着,但郑皇后心里非常清楚承武帝的心思,人死了,埋了,那么好就是好,构不成威胁的时候,承武帝必定是会想念皇长公主的。

要说目的,郑皇后势必会找一切机会打压逍遥侯府,岳家所作所为,于太子不利,但凡于太子不利,就不能留,更别说用了。

从南望山找到那么多粮食,这个把柄在手里,郑皇后怎么可能放着如此好的机会不用呢?

“晏姝的外祖家可了解?”承武帝开口。

显然承武帝并不想接郑皇后的话茬儿。

郑皇后递过来热茶:“皇上,臣妾差人打听过了,江南沈家是商贾大户,有道商之称,沈家女儿沈良缘正是晏景之的妻子,也就是晏姝的生母。”

“晏景之?”承武帝微微蹙眉,这个人的名字倒是见到过,给自己上过奏折,满篇辞藻华丽,但那点子要跟武元侯府划清界限的心思,太明显了。

除此之外,他还真没注意过这个人。

郑皇后说:“臣妾并不知道这个人品行如何,但后宅续弦周氏为人心思不纯,沈良缘有三子一女,其教养手段下作。”

“换亲之说是坊间传言,还是确有其事?”承武帝问。

郑皇后轻轻地冷哼一声:“那周氏本意是让亲生的女儿嫁到武元侯府,后来嫁过去的是晏姝,亲生女儿嫁给了礼部尚书的嫡次子,这傅少衡和赵承煜放在一起,谁都能看出其中的那点子心思。”

“赵承煜啊。”承武帝对礼部尚书还是挺关心的,赵承煜每有会试都参加,让他领了个闲职是自己给礼部尚书面子。

郑皇后一直以来涉及到前朝的事,都会闭口不言,点到为止。

“晏姝手里拿出来的粮种,价格很低,丽华乃大安国皇后,母仪天下,当赏则赏,至于江南沈家,一并赏了,丽华斟酌着办。”承武帝说。

郑皇后心知肚明,晏姝手里十万石的粮种确实不少,可跟大安国所需粮种比起来,还差了不少缺口,承武帝是想要让沈家继续往外拿。

“皇上,再怎么是商贾大户,也不过是个商贾,若是沈家拿不出粮种,也在情理之中。”郑皇后说。

承武帝点了点头:“道商,大安国不多。”

“皇上英明,臣妾省得了。”郑皇后心里头松了口气,只要皇上不逼着沈家再往外拿粮种,就还不算糊涂。

承武帝回去御书房,立刻派人去查沈家,又把晏景之查了一查,这不查不要紧,查下来后,把他都恶心到了。

身为一国之君,最厌恶的莫过于钻营之人,寻常市井倒也罢了,朝堂之上有这样的人,就像是米缸里的老鼠屎,虽说官职低微,也无实权,但招人膈应。

为了巴结礼部尚书,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承煜那个鳏夫也就罢了,看武元侯府势头不对,立刻上奏折划清界限,坊间传言竟都是晏家的。

“福安,传朕口谕,礼部郎中晏景之治家不严,革职。”承武帝说。

福安恭声:“是。”

晏家正乌烟瘴气,太监总管福安亲自登门传皇上口谕,晏景之脸上的伤把福安都惊到了,得知革职,晏景之直挺挺的躺在了地上,福安带着人走了。

晏景之躺在地上老半天都没苏醒过来,等他醒过来后,双目赤红的冲到了周氏屋里,发疯了一般扑向周氏,两只手掐着周氏的脖子,一言不发,分明是要掐死周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