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退下,让朕来 > 分卷阅读101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013(1 / 1)

逃,就是跪下来求爹告娘,还有些主动交出身上的家财,斥候哪里敢收? 军营法纪森严,搜刮庶民一旦被举报就要受罚,举报者还能获得三倍奖励。至于贿赂所有人,互相包庇,那更加行不通。因为每一次巡营都是随机的,人员不会固定。 先锋斥候也从难民口中得知他们逃难真相,他们不是因为乾州大乱,而是水患。 康时心头一跳:“水患?” 斥候:“燕州境内,十郡九淹。” 有些地方地势高些,只是堪堪淹没脚脖子。有些地方地势比较低,恰逢附近又有没有修缮的河堤,淼江支脉突然暴涨,撑不住的直接决堤。事发多日,有些地方水位都还没退下去。受灾严重的难民无家可归,只能背井离乡,逃难谋生,情况很是严重。 康时闻言,张了张口,半晌无言。 水患怎么来的…… 他自然知道。 虞紫紧张:“水患可会影响陇舞郡?” 康时简单整理了一下情绪道:“应当不会,陇舞郡不仅不会受灾,还可能受益。” 自家主公最喜欢的就是造桥、修路、挖水渠、开河道、建河堤,要不是因为人手少,财政吃紧,她还想挖个水库蓄水。多建两个,免得年年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吃水。 水患完全不用担心。 就是难民多了,可能大批量涌入。 不过,这是表弟要焦头烂额的事情。 第758章 瞎猫碰上死耗子(下)【请个假】 四宝郡,孝城。 燕州和乾州战火蔓延的时候,四宝郡、陇舞郡以及岷凤郡三处倒是难得平静。具体来说,应该是前二者平静。岷凤郡在月余前爆发动乱,但还未成气候就被平定。 阴凉处,欲投奔岷凤郡的难民苦着脸。 道:“岷凤郡怎得就生乱了?” 因人手吃紧、财政紧张等缘故,官署公告——岷凤郡真正安定前,不允许难民进入,以防盗匪聚集生乱。初次违令者,驱逐;再犯者,棍刑;屡教不改者,杖杀! 面对铁令,明知故犯者甚少。 “为啥非得去岷凤那头?四宝不好?”在阴影处歇歇脚的大娘听这话,不太舒服。 三郡之中,陇舞郡最安全,但已经不接纳流民;岷凤郡人烟最少,境内最贫瘠;四宝郡介于二者之间。虽是不上不下的位置,但官署开始大力整顿,处处皆是欣欣向荣。 这么好的官署上哪儿去找? 为首的难民一脸为难。 四宝郡自然是好的,他们一行人从燕州逃难而来,沿路病死的、饿死的、被沿路土匪杀死的……一整个村子只剩下不到三成。村正有个亲戚在岷凤,他们准备去投靠。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Y?e?不?是?ⅰ???u???ε?n???????????????????则?为????寨?佔?点 不图别的,只图一口饭吃。 憋着一股子信念才赶到这里。 结果被告知岷凤郡界碑不能逾越,如何不叫人愁眉苦脸?总不能打道回府吧?他们也想在四宝郡安定,但他们一没盘缠银钱,二无土地营生,如何在陌生地方立足? 本地大娘看这二三十人潦倒窘迫——他们脚上的草鞋早就磨光鞋底,也幸好官署出人造路将土地压得平整,若还是以前的路,两只脚底板迟早要废——心生些许同情。 “你们都有一把子力气,还愁不能留下来?”本地大娘起身拍拍屁股上的灰尘,将手边的农具交给同村的老姐妹看管,道,“瞧你们也怪可怜的,唉,全都跟俺来吧。” 一众难民面面相觑。 乘凉的本地村民笑着起哄道:“你们走了好运道了,这卓寡妇女儿有出息,拜了名师,是个读书人。她愿意出去说两句,准能让你们留下来,说不定还能分到地。” 卓寡妇是庄稼地里一把好手,干活不比男人做得少,平时走起路来也是虎虎生风,健步如飞。她将逃难来的二三十人领到村口一处小棚,小棚内坐着一名蓄着胡的小吏。 小吏听完卓寡妇的描述,点点头。 从背后竹筐取出二三十片空白竹片。 冲着难民道:“全部挨个儿排好队。” 小吏仔细询问他们名字,年龄,家庭成员,籍贯以及逃难过来的原因,写完之后盖上印章。这些竹片很重要,不管是在四宝郡暂居还是想要落户四宝郡,此物必不可缺。 逃难来的难民还能凭借竹片在附近救济点领取三天干粮,他们会在三天之内给每个人都安排活儿。难民一听这里,纷纷苦了脸。说什么安排活儿,不就是征召徭役吗? 他们还记得上头每一次征徭役,总有人累死病死,幸运活下来也能暴瘦个好几圈。 好好的壮汉子能瘦成人干。 卓寡妇道:“你们征徭役给钱给粮?” 难民闻言摇摇头。 卓寡妇十分骄傲:“俺们郡守会给。” 报酬多以陈粮、细盐、葛布、粮种、蚕种为主,偶尔还能分到几斤肥肉。不多,但勤劳一些还是饿不死的。除了上述报酬,官署还会给人记工分,这些工分就是对四宝郡的建设贡献,工分越多说明对四宝郡功劳越多。难民凭工分租赁低廉的临时住所。 若无工分,租赁就需要全额。 当然,全额也不贵。 哪怕临时住所环境简陋,但好歹能遮风挡雨,比难民一路风餐露宿好得多了。 至于租赁土地,则需要排队等候。 待分到地了,地在哪里,难民户籍就会被迁到对应的县镇村落,人也要搬过去。 村正被密集的信息砸得头昏脑涨,听到“土地”二字,一个激灵:“还能分地?” 卓寡妇纠正:“官署给租的。” 官署提供土地,难民用土地种地,一年收成扣除田税,剩下就都是自己的。如果难民没有自己的农具、耕牛和粮种,也可以跟官署租赁,但需要向官署缴纳一点儿租金。 村正一听,脑子冷静下来。 他小心翼翼询问田税。 卓寡妇道:“你们是外来的,头三年都是官五民五,第四年开始官四民六。” 这个比例搁在太平盛世肯定偏高了,但在如今这个世道,人家提供土地和安静环境让庶民耕地,比例不算黑,更何况第四年官署还让了一成。不过村正并未被冲昏头脑。 他又询问田地租金和其他杂税。 卓寡妇显然不是第一次应付这样的问题了,她直接说道:“没有那些,要不说咱的郡守是大好人?咱闺女也说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啊,全部并入田税……” 村正身后的儿子倒吸一口冷气。 如果只有田税,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杂税,也不用租金,这个田税比例就很让人心动了。本以为这就是最大惊喜,孰料他们出去打听一圈,无意间打听到隔壁陇舞郡去岁的收成情况。据说一户庶民缴纳完田税,留下来的粮食比他们一家两年的收成还要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