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铝饭盒装回来的红烧肉刚打开还冒着热气,上面裹着一层酱红色的浇汁,油亮油亮的,只看一眼便能勾起人的食欲。
陶玉书用夹了一块肉,塞进嘴里,圆圆的大眼睛幸福的狭长起来,腮帮子被大块的红烧肉塞的满满的,像只偷吃的小仓鼠。
林朝阳将饭盒向她的方向推了推,“慢点吃。”
她又夹了一块递到林朝阳嘴边,他拍了拍肚子,“在食堂都吃撑了。”
连着吃了好几块,她放下了筷子,“不能多吃,等会好犯困了。”
“困了就睡一觉嘛!”林朝阳随口道。
陶玉书却摇了摇头,“我那篇评论还没写完呢,别人都交上去了。”
林朝阳站起身给她揉了揉肩,“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业虽然重要,可生活同样重要。”
“我知道。”陶玉书轻抚他的手,“我就是……”
“我明白。我们这代人,浪费了、也荒废了太多的时间,你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机会。”
手被握的更紧了,陶玉书侧脸望着他,“谢谢。”
“合法夫妻,谢什么?”林朝阳打趣道,“我就是怕你累着,而且……”
他说着话低头凑到她的颈旁,“咱们俩也好久没……”
林朝阳的声音越说越低,陶玉书的脖颈的皮肤泛起粉红,“说一说就没正行。”
林朝阳哀叹一声,“倒插门女婿可真不好当啊!”
眼波流转之间笑意若有似无,她知道林朝阳又想耍无赖了。
“家里不方便,嫂子她们还在。”
陶玉书把客观条件摆出来,林朝阳就有点没办法了,他急的挠了挠头,“要不去外面招待所?”
“要死啊你!”陶玉书打了他一下,坚决否决了这个提议,然后安抚了一下丈夫躁动的情绪。
为了避免林朝阳化身为狼,她主动岔开话题,“诶,你帮我看看我这篇评论写的怎么样?”
明知道这丫头在敷衍他,可林朝阳还是接过了她递过来的东西。
“……《伤痕》在选择题材、塑造人物方面,与多年来的文艺作品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因此被质疑、被批判是十分正常的。
按照伟人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的指导方向,小说《伤痕》是遵循了这一原则的,只是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故事举了一个出来……”
读了一遍陶玉书的评论文章,林朝阳调侃道:“我觉得你这个不像是文学批评,倒像是推荐语。”
“这小说确实是好嘛。”
“如果从小说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来说确实是这样的。不过你是中文系的学生,还是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探讨。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说,这篇小说的水平并不高,它的成功并不是来源于小说本身,而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共情。”
陶玉书听着林朝阳的话来了兴趣,“你再说细点。”
陶玉书一向认为丈夫是个腹藏锦绣的人,她在农村插队几年,一开始两人的交集并不多,后来通过一起劳动才慢慢熟悉。又因为一场英雄救美,让二人走到了一起。
很多人都以为她是知恩图报,可实际上只有她自己才知道,除了救命之恩,她和林朝阳走到一起更大的原因是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文学。
在小杨屯那样的环境里,能有林朝阳这样一个知己,可以说林朝阳在那段时间里照亮了她灰暗的插队生活。
林朝阳不仅是她的救命恩人,更是她能与之进行灵魂交流的伴侣。
在陶玉书的催促下,林朝阳正在考虑措词,想着如何在媳妇面前显摆一把。
没成想,这个时候房间门突然被人推开。
“姐!”陶玉墨探头进来,刚叫了一声,眼神却定在了陶玉书身上,充满愕然。
第21章 我表现的还不够咸鱼吗?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玻璃照进屋里,洒在书桌前闷头吃肉的少女身上。
“我们每个月都给家里交伙食费,这是你姐夫自己掏钱给我买的。”
“我们俩人一天一块钱,在家里连几块肉都吃不上。”
“你给我留点!”
……
陶玉书在少女耳旁的喋喋不休对她没有任何影响,房间里只有牙齿咀嚼动物纤维和脂肪的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半个饭盒的红烧肉被陶玉墨一扫而光,她心满意足的打了个饱嗝,隔老远都能闻到肉香味儿。
陶玉书连忙端来水:“漱漱口!”
陶玉墨心安理得的接过水,喝了一口,又把手放在口鼻前,哈了一口气,确定闻不到口气,才说道:“好了好了。不就几块肉吗?瞧把你给吓的!”
陶玉书一闻见肉味就开窗,陶玉墨吃完肉喝水漱口遮掩异味,说这姐妹俩不是一个妈生的都没人信。
一看就是偷吃的惯犯了!
陶玉书肉疼的看着被吃的一干二净的饭盒,心中后悔不迭,早知道刚才应该把饭盒收起来的,被这丫头敲了个竹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