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都市传奇 > 文豪1978 > 文豪1978 第28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文豪1978 第288节(2 / 2)

恰恰就是这一两本书,就很有可能让出版社收回亏损的成本,并且赚的盆满钵满。

可畅销书这种事从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谁敢奢望自己出版的书就一定是畅销书?

别看如今文学杂志的销量动辄就是几十万份,但绝大多数当代文学作品的销量还是在万册以下的,卖得上五万册就是水准之上的销量了。

超过十几二十万,基本已经属于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了。

因而当燕京出版社连续押中三次宝,坐拥三本销量可能超过百万册的畅销书,他们如何能不兴奋?

又过了些天,愉快的暑假生活已经过半,林朝阳七月份交给马卫都的那篇评论文章已经在《青年文学》上发表了半个多月时间,引起了文学界的众多关注。

这种关注当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生》发表之后的广受欢迎,但更重要的是文章本身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

林朝阳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新旧话语体系的碰撞”、“重塑当代农村人物形象”等观念受到了文学界和众多文艺理论者的广泛认可,给文学界研究和理解《人生》这样一部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在他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文学界原本对于《人生》主人公高加林一面倒的批判之声也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与原来的声音形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的讨论。

随着争论不断的深入,冷静下来的评论家们也开始放弃立场,在作品思想高度和现实挖掘深度上理性的评议《人生》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

仅凭着一篇《从高加林谈如何塑造当代农村人物形象》,林朝阳就改变了文学界对于《人生》的讨论方向。

陆遥在了解完情况后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林朝阳表示感谢。

同时,这篇评论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让《青年文学》编辑部始料未及,甚至惊动了王维玲这个副总编兼主编。

这天傍晚,他带着马卫都亲自登门拜访林朝阳,一方面是想跟林朝阳进一步拉近一下关系,另一方面中青社打算在九月份给《人生》举办一场座谈会。

《人生》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中青社向陆遥约稿来的作品,当初寻找刊物发表也是为了能够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现在作品影响力有了,不仅是有影响力了,而且是全国性的,下一步自然是要出版。

出版之前,给作品搞个座谈会预预热、宣传一波也是出版社的常规操作。

林朝阳向来是不喜欢参加这种活动的,奈何他和陆遥关系不错,王维玲又盛情相邀,所以只得答应了下来。

第294章 金口玉言

八月间,林朝阳以一篇评论搅动了文坛风云,但这些事与他本人无关。

这段时间以来国内舆论对于“张华救人溺亡”事件的讨论依旧沸沸扬扬,在没有互联网、电视媒介传播也不那么发达的时代,一个全民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的生命力是很持久的。

陶玉书前些天说以“人生价值”或者“生命意义”作为创作内核是个不错的想法,林朝阳经过几天的思考也觉得确实可以尝尝写一写。

因此这些天来,他一直在构思着这样一部新作品。

思考了几天,想法成熟后正打算动笔,却被李翰祥拉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筹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二片终于万事俱备。

本来按照李翰祥在影坛的地位和《火》《垂》两片的投资规模,召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是应有之义。

但奈何如今内地和湾岛的关系仍旧处于紧张状态,而湾岛地区又是香江电影最大的票仓,所以李翰祥筹备《火》《垂》二片以来一直是高度保密。

期间有不少香江、湾岛记者听到李翰祥有计划赴内地拍片的想法,一直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刺探。

而且香江影坛如今也有zy派之分,z派自然是倾向于内地的,而y派则是亲近湾岛的,那些亲近湾岛的电影人也没少从中搞破坏。

正所谓好事多磨,《火》《垂》的筹备历尽千辛万苦,如今剧本确定、资金充足,上面对于李翰祥的支持力度更是前所未有,集结了全国六十多个单位组成的数百人的庞大摄制组。

再次见到李翰祥,林朝阳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如少年登科一般的意气风发。

两人见面的地点在承德避暑山庄,今天是电影的开机仪式,第一场戏也即将在这里开始拍摄。

李翰祥按照香江的规矩在开机前搞了个拜神仪式,他神神叨叨的拜完了神,又让剧组众多演职人员一起来拜。

他是导演,自然说一不二,许多内地工作人员即便不想参与,也只能勉为其难的走了个过场。

可轮到林朝阳时,他却并没有给李翰祥面子,反而跟李翰祥说道:“你搞这些封建迷信就算了,别拉上我,我是无神论者。”

李翰祥闻言顿时不高兴的拉长了脸,可又奈何不得林朝阳,只能说道:“早知道今天就不该叫你来!”

“我也没让你叫我啊!”

今天是第一天开机,李翰祥本着和气生财的道理,不去和林朝阳争辩。

他将林朝阳甩在一边,大马金刀的坐在监视器前,以无限兴奋的语调,喊出了《火烧圆明园》拍摄的第一声“预备,预备,开始!”

今天拍的是《火烧圆明园》最开始的戏份,这一段戏主要是讲慈禧入宫前的经历。

这个时候她还不是那个主宰大清的祸国妖后,而是个颇具姿色为选秀而苦恼的宦门女儿玉兰。

摄影机镜头前的刘晓庆衣着朴素,梳着辫子,按照后世的审美标准来说,她的长相算不得大美人,却胜在天然,尤其是经过化妆师的打扮,一双眼睛颇为娇媚,看起来倒有几分能迷倒皇帝的风采。

“怎么都是龙在上,凤在下呢?”

刘晓庆饰演的玉兰坐在为宫里雕刻石雕的石匠旁边,看着他一点点雕出来的图案问了一嘴,声音尖细,跟平时说话的声音截然不同。

这个时候的刘晓庆已经32岁了,要扮演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少不得要用一些表演技巧。

林朝阳在一旁看的有些感叹,谁能想到三十年后晓庆同志依然在扮演少女呢?

“当然了,龙是皇上,凤是皇后嘛……”

石匠答了一句,接下来的台词还没来得及说,就听见李翰祥喊了一声咔,让刘晓庆把声音收敛一下,听起来有些太刻意了。

电影是个绣花活,一天时间反反复复可能也拍不了两场戏,尤其是刚开机这一阶段,各个部门都在磨合,各种意外状况都会出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