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被打脸了?”高松然戏谑道。田潼曦对催眠曲的鉴赏能力,他早就见识过了,全校困扰于午休睡不着的师生都说好。
“结果,第一次,和葛希瑶还有靳文蕾她们四个猴戏演员单独排练时,我试了试田潼曦推荐的鼓点。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葛希瑶说,她站在那儿都差点睡着,还好没把小提琴摔地上!”
高松然乐了:“是啊,田潼曦这么神奇的才能,万中无一!对了,你刚才说你不喜欢吹笛子,喜欢敲鼓。我怎么有种预感,你的才能也在敲鼓上呢?”
见自己的爱好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认同,王笛很开心,说道:“就是吧。虽然敲鼓只是我的业余爱好,也没有得到太多人认同。我一直觉得,吹笛子太文弱了,只有打鼓才符合我内心的叛逆。”
王笛开心归开心,却以为高松然只是在找各种机会夸奖她。毕竟,虽然高一年级艺术节刚演完了上午的节目,下午还有好几个小时,但10班已经颇有冠军相了。
获得这么好的成绩,王笛精心的组织功不可没。
但是高松然这么夸王笛,也是有依据的。系统告诉他的、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天赋词“棒槌”,难道指的是……鼓槌?
王笛是个挺机灵的孩子,成绩一般,但再怎么也不至于成为人们俗语中指的那种头脑简单的“棒槌”。
由于王笛每天上下学都骑车,平时还有健身的习惯,上下肢肌肉都比较发达。王笛一个女生,能做七八个引体向上,这是班里一些不爱运动的男生都做不到的。
所以,考虑到她肌肉健硕的特点,高松然曾一度以为,“棒槌”是让他引导王笛去打棒球呢。
倘若是打鼓,道理也说得通。肌肉发达的手臂,可以在击鼓时提供更多的爆发力和耐力,长时间演奏快节奏、高强度的乐曲也不易疲劳。
高松然想起自己偶然间读到过的一桩名人轶事,告诉王笛:“吹笛子和打鼓又不冲突,你看这一次《猴山圆舞曲》的表演,你做得不就挺好?把两种乐器结合得天衣无缝。米国有个已经去世的女歌手,叫凯伦·卡朋特,你认识吧?她的歌,我在英语课上给你们放过好几首。”
“《昨日重现》?《世界之巅》?这两首歌可好听了!怎么,歌手已经去世了?”王笛震惊。
“是的,长期神经性厌食症引发心力衰竭,她在八十年代就去世了。”
听到“神经性厌食症”几个字,王笛条件反射般地连忙往嘴里扒了两口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