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从前,上生物课、化学课,老师讲到任何在课外读物中学到的化学知识,刘二明总会第一时间跳出来,炫耀自己懂得多,招致不少同学以及老师的反感。
可自从上了高二以来,刘二明再也没这般表现过了。
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王伟。这么有正义感、知识储备如此丰富的大神,都懂得低调内敛的道理,刘二明处处以王伟为榜样,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刘二明此生精读的第一篇科研文章,让他意识到自己懂的那些雕虫小技无足挂齿,他的水平,和真正的科研还差得太远太远。
只看文章标题,刘二明下意识认为,这篇文章研究的东西很简单。
不就是最基本的控制变量嘛!对不同小鼠注射不同剂量的多氟化合物,再测量小鼠胚胎的畸形率。若是想再把试验设计得复杂些,还可以让更改注射的频率、让小鼠以不同方式接触多氟烷基物质,如注射、饮用、空气扩散等,可有效保证小鼠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暴露于多氟烷基物质之下。
在刘二明的心里,他已经把实验设计得尽可能复杂了。但当他读到文章的“材料与方法”部分时,藏在厚厚镜片后的一对眸子都变成了问号:
这什么……多因素方差分析是什么鬼?协方差分析又是什么?
更绝的是,翻到下一页,还有个“主成分分析”。
在王伟耐心的讲解下听了两遍,刘二明才总结出最基础的一点:科学研究中,任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再怎么控制变量,也很难将研究内容简化成单一的直接因果关系模型。
比如多氟烷基物质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除了与多氟烷基暴露时间、浓度、渠道等相关的变量外,小鼠本身就是个不可控的变量。
母体的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指标、与畸形相关的基因表达、胚胎重量、结构、母鼠从受//精到受孕的间隔天数……
这些因素还只是冰山一角,是刘二明从字面上能看懂的。
更有一些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相关的名词。什么“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醇含量等等。
刘二明每个汉字都看得懂,甚至也会画其中不少物质的化学式。
连在一起,就不懂了。
“畸形”本身作为研究人员选定的因变量,测量起来也比刘二明预想的要复杂千万倍。
胚胎身长、体重与控制组小鼠胚胎的差别;心脏、大脑、肝脏等重要器官在母体内的发育程度;面部、四肢、尾骨形状变化;血液、骨骼中标志性化学物质的浓度……
什么样的小鼠胚胎才叫发育畸形?若是连这个问题都无从回答,又怎么得出让人信服的“多氟烷基物质会导致动物发育畸形”的结论呢? ', ' ')